今天出版的《自然》增刊“2016自然指数-科研合作”显示,国际合作在高水准的科研活动中正变得无所不在,美国和中国已构成全球科研合作中最主要的双边关系。增刊还揭示了科研合作者中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群集现象。
自2012到2015年,涉及多国合作的论文数量持续增加,约占自然指数在2015年所追踪的论文总数的43%。其中,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国际合作论文都超过了各自领域论文总量的50%,化学领域的合作论文也达到了31%。这些趋势表明国际合作在高水准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性和贡献度在不断增加。
2015年,中国和美国在所有双边合作国中的合作分值(collaboration score)最高。2012至2015年期间,涉及中美双方机构的科研合作数量增加了80%以上,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合作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部分原因是许多居住在美国的中国裔科研人员与中国国内的同行,基于族群纽带而增强了彼此的合作。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美国出生在海外的持有理科或工科博士学位者,约有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中国机构一直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2015年,中国科学院在全球100家平均合作分值最高的机构中位列第四。另有23家中国机构也位居100强之列。中国科学院在化学和物理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也有突出的表现。在全球最主要的100组双边合作中,有11组中国机构位列其中,如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北京大学。
“随着具备国际视野和经验的优秀科研人员的日益增多,中国也在扩展与许多国家科研合作的规模与深度。当前,国际科研合作的势头依然在增强,因为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都需要国际协作。可以预见中国将继续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自然科研大中华区总监安诺杰(Arnout Jacobs)说。
自然指数还显示,有相当多的高水准科研是由同一个城市的科研机构合作完成的。在全球100个最紧密的机构间双边合作关系中,有将近二分之一是这种情况。例如,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及同在北京的两家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之间保持着密切合作。科研人员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以及社交圈和组织机构上的相似度或许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此次增刊所依据的是来自自然指数网站natureindex.com的数据,涵盖了自然指数所追踪的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关于自然指数
自然指数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纳入指数的68种自然科学期刊由在职科学家所组成的两个独立小组选出,并结合一个大
规模的调查所收到的2800多个回复来最终确定入选期刊。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估计,这68种期刊约占自然
科学期刊总引用量的30%。
根据知识共享协议,自然指数最近十二个月的滚动数据窗在指数网站natureindex.com上公开发布,方便使用者分析科研
产出情况,以及150国家的8000家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情况。通过该网站,用户还可按照大的学科分类浏览科研机构最近
12个月的论文产出情况。各机构的国际和国内科研合作情况也有显示。网站还提供回溯到2012年的机构和国家的年度排
名。一经免费注册,用户就可绘制出机构和国家科研产出上的纵向发展趋势,并导出原始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
自然指数采用四种论文产出的计数方法:
• 论文计数 (article count/AC) - 不论一篇文章有一个还是多个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国家或机构都获得1个AC分值。
• 分数式计量(fractional count/FC)- FC考虑了每位论文作者的相对贡献。一篇文章的FC总分值为1,假定每位作者有
相同的贡献,分值在所有作者中进行平均分配。例如,一篇论文有十个作者,则每位作者的FC得分为0.1。
• 加权分数式计量(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WFC)- 即为FC增加权重,以调整占比过多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论文。这两个学科有四种期刊入选自然指数,所发表的论文量约占该领域国际期刊论文发表量的50%,大致相当于其它学科
的五倍。因此,尽管其数据编制方法与其他学科相同,但在这四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权重为其他论文的1/5。
• 合作分值(Collaboration scores)- 两家机构或者两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形成双边合作分值,这是由两家机构参与合作的
所有作者的FC分值相加而得。单个机构的合作情况由平均合作分值来衡量,也就是该机构所有双边合作FC值的平均数。例
如,机构A与B、C两个机构都有合作,其合作分值就是A+B和A+C的FC分值的平均数。
有关自然指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网站
www.natureinde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