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龙是2015年1月发表的一种发现于中国重庆的新种恐龙,全称“果壳綦江龙”(Qijianglong guokr, gen. et sp. nov.),由中国古生物学研究者邢立达和他的同事发现并命名。根据化石发掘复原的研究,果壳龙是一种大型的蜥脚类恐龙,应该属于马门溪龙类。体长足有15米,高度可达5米。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它超长的颈部,果壳龙有17枚颈椎,颈部长度占到了体长的近一半。
所谓“蜥脚类”,是恐龙总目蜥臀目中的一大类植食性恐龙,这类恐龙最出名的形象是梁龙、腕龙——长脖子、长尾巴,巨型的身材。我国最著名的蜥脚类恐龙莫过于马门溪龙。其中,由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科学家共同发掘研究的中加马门溪龙更是以近35米的体长和18米的颈部长度跻身已知最大恐龙的行列,也是目前所知脖子最长的恐龙。
1994年,当时还隶属四川的綦江县农民蔡长铭,在自己地里挖鱼塘的时候,挖出了一块类似“水牛骨头”的石头。他和家人意识到这可能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用麻袋包裹起来送到了当地的文物管理所。几经辗转,这块化石最后被送到重庆自然博物馆,在那里它被鉴定为恐龙化石。2006年,綦江申报地质公园,有关专家了解到蔡长铭家曾出土恐龙化石的情况,随即对已经变成菜园的鱼塘开展了试探性挖掘,又挖出了四块恐龙化石。
随后綦江国土房管局对这个化石出土点进行了妥善的保护。
2009年8月,綦江地质公园正式获批国家级地质公园。当地决定对这一恐龙化石点进行同行挖掘。甘肃地质博物馆的专家受邀于2010年10月26日正式开始发掘。经过92天的工作,沉睡一亿多年的果壳龙展现在世人面前。相比于田野挖掘工作,化石的修理、复原和研究是个更漫长精细的工作。
以邢立达为代表的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科研人员对这具恐龙骨骼化石,以及同时发现的足迹化石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他们发现这只恐龙的大部分特征与马门溪龙类接近,但是颅骨和一些中轴骨又有明显的不同,所以,此次研究人员将其单设一个属。
跟其他的物种一样,新恐龙的发现者有权给它命名。以发现地为属名是一种通行的做法,所以才有了马门溪龙、永川龙、禄丰龙、阿根廷龙。
发现于綦江的这种马门溪龙类恐龙由于被单列一属,所以得到了自己的属名Qijianglong。而种名则要灵活得多。稳重严肃的中加马门溪龙,是为了纪念中加两国科学家的合作(种名sinocanadorum是拉丁化的“中国”-sino和“加拿大”-canado)。还经常会选用现实或虚拟人物的名字,约翰·列侬、大卫·爱登堡、哥斯拉、保罗·西蒙与巨蟒剧团都被人命名过恐龙。
公司、学校和机构名称被作为种名也并不罕见,例如一种得名Technosaurus的恐龙,就是为了纪念得克萨斯州理工大学。
綦江龙的研究人员之一邢立达表示:“通常来说,发现者有权利将物种的名字赠与他们认为值得尊重的个人或团体,我对果壳在科学普及方面所做的贡献十分敬佩。”作为果壳网的作者和朋友,邢立达经过与研究团队的其他成员商议,最终决定用果壳来命名这条大龙。有趣的是,果壳龙生活在和人们推测的被子植物起源年代相距不远的时代,所以当它还在大地上漫游的时候,或许身边就分布着未来果壳的萌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