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味道,除了糖炒栗子、糖葫芦烤红薯烤芋头,还有柿饼。硕果累累的柿树,是秋天的盛景;用柿子制成的柿饼,更是一种甜美的时令零食。与需要大量蜜糖腌渍的果脯不同,由柿子直接脱水得到的柿饼甜得“原汁原味”。别看柿饼制作简单,关于它有不少有趣的知识。
关于柿饼的来历有许多传说。相传,商朝皇帝祖乙将弟弟祖丙分封于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一带),后来此地人民便尊祖丙为自己的祖先。为了纪念他,人们发明了在晋南方言中谐音“思丙”的柿饼,作为祭祖的贡品。而南方的客家人则说,五胡十六国时期,百姓为躲避频繁的战乱,不得不到处迁徙。在逃难过程中,客家祖先发明了许多保存食物的秘方。其中风干的柿饼既可长期保存,又营养美味,就成了一种很受欢迎的“逃难粮”。
柿子的品种有甜、涩之分。制作柿饼的原料,大多是不能直接入口的超级涩柿子。柿子的涩味来自单宁。甜柿子里的单宁大多以不溶状态存在于细胞中,不被唾液溶解,也就没什么涩味。所以甜柿子成熟后,直接就能吃。而涩柿子中的单宁,却绝大多数是可溶状态。咬破果实,可溶性单宁被唾液溶解,舌头就会感到强烈的涩味。成熟的涩柿子,如果也想当水果销售,就要经过人工脱涩,把可溶性单宁转化成不溶性单宁,才不会“麻嘴”。
传统的柿饼是“晾”出来的:在通风向阳处搭好架子,挑选颜色已经变黄但果实尚硬朗的柿子,挨个儿削掉皮,平铺码放好晾晒。晒一两天后,果肉表面变干,柿蒂的部分也微微下陷。这时要开始手工“捏果”:顺着柿蒂的凹陷转着圈儿摁压,揉散结块的果肉,让水分蒸发更均匀,同时将柿子“塑形”成中间薄、边缘厚的饼状。在晴朗的秋季,日晒加手捏,经过七天左右的时间,就能让柿饼成型、单宁氧化脱涩。
刚晒好的柿饼保留着鲜艳的色泽,嚼起来还有点脆。不过,我们平时吃的柿饼,颜色往往比较暗淡,表面还有一层白霜。因为柿饼晒完之后,还有一道工序:在干净容器里密封储存一两天,再取出摊晾,让它“出霜”。柿饼的“白霜”到底是什么呢?这种霜是多种糖分(甘露醇、蔗糖、果糖、葡萄糖等)随着水分蒸发,在柿子表面凝结形成的“微晶聚合物”,对人体有益。
通常说起“柿饼”,都是柿子直接加工得来的,不用任何辅料。不过,西安还有一种不一样的柿饼。把临潼产的“火晶柿子”捣成糊,和入面粉,再用桂花酱做糖馅,炸出金黄的甜饼,美味的“黄桂柿子饼”就做好了。直接啃柿饼,未免有些单调有些硬。所以人们发挥创意,做出了各种“柿饼料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柿饼放在锅里蒸一蒸,热腾腾的水汽让它变得更软,吃起来像点心一样。台湾一些地方则用陈年柿饼煲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