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日的节俗和美食

作者: 刘汉杰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6-11-07

立冬是季节转换的重要节气,古人有迎冬、祭祀等礼俗,民间则有十月朔、歇工、犒劳耕牛、升火取暖、食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汉语里,“冬”字的本义为“终”,有“四时尽”“物终藏”的内涵。“四时尽”意味着春、夏、秋、冬四季行将结束,“物终藏”却可以有多种理解:秋天已过,粮食等秋收作物已经收仓入库、贮存起来;天气渐冷,人们的活动也逐渐由户外转移到室内;冬天来了,一些鸟兽或迁徙、或蛰伏……这些都可视为“冬藏”的内容。

作为季节转换的节气,又受“四时尽”“物终藏”等观念的影响,立冬之时,古有帝王迎冬的礼俗,节气前后又有传统的十月朔,民间相应地也有一些习俗活动。

在二十四节气中,“分、至、启、闭”是古人最早创设的8个节气。“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

古人之所以称“四立”为“启、闭”,源于对时令阴阳变化的认知:春生夏长,阳气盛,古人称为启;秋收冬藏,阴气盛,古人称为闭。从历法发展规律上看,应该是先有“分、至”、后有“启、闭”,这8个节气至迟在战国之前就已经确立。古人重视季节的转换。早在先秦之时,逢四季开始的所谓“启、闭”之日,周天子都要率三公、九卿、大夫到郊外迎接新季节的到来。其中,立冬日要到北郊迎冬。

迎冬之前,天子要斋戒;立冬当天,天子率僚属到北郊行迎冬之礼;回朝后,天子还要奖赏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抚恤死者留下的孤儿遗孀。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冬有“三候”:“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人大水为蜃。”大意是立冬这天,水面开始结冰;5天之后,地面开始封冻;再过5天,野鸡飞入海中化为大蛤。在古人看来,如果上述“候应”不能如期而至,则相应地就会出现阴气不足、将有灾祸发生、国中多淫妇等异象。

在古人的观念中,“立冬,十月朔气也”,节气前后有传统的十月朔。

十月朔,民间也称“秦岁首”“十月朝”“祭祖节”“寒衣节”等。十月曾是秦朝历法的岁首。据文献记述,秦以“冬十月为年首”,时间与夏历的十月吻合。十月作为一岁之首体现了“年”字的本意:“年,谷熟也。”这是以农事周期为一年的计算方法。古代改朝换代讲究“改正朔,易服色”,也即颁行新历法,改变服饰颜色。商以丑月为正月,周代商以子月为正月,秦代周则以亥月为正月,也即以十月为岁首。

中国人在节日、节气的时间点上讲究吃,立冬也不例外。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之说,但各地补冬的方式又有差异。在江浙地区,民众立冬日杀鸡宰鸭,一家人进食,称“养冬”。同时,人们还讲究立冬吃猪蹄,有“吃前蹄补手,吃后蹄补脚”之说;在江苏南京,立冬要吃葱,俗语说“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在江苏苏州,立冬吃咸肉菜饭,用霜打的苏州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为原料,烧出又香又糯的咸肉菜饭,全家人进食。

UUID: 4a8138b7-7edc-41ef-afe2-6386fe5ffe1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6年/2016-11-07_立冬日的节俗和美食.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