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鱼:靠叫声互相识别,却被人类用噪声团灭
先煎后焖,焦黄的外皮在汤汁的泡煮下略微泡发,完全掩盖不住肉体独有的香气,乳白色的汤汁带有一丝丝土豪金的高调。夹起一块肉放进嘴里,口感爽滑多汁、香嫩细腻,再淋上几勺鲜美的汤汁,我能把一整锅饭都吃掉。能带来这种快感的应该也只有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了吧?今天我们就来忍着饥饿说一说大黄鱼的那些事儿。
大黄鱼隶属于腹鳍纲鲈形目石首鱼科,看到这个科,我一开始拒绝的,因为我傻傻分不清它们,不过还好大黄鱼所属的黄鱼属只有三个种,而且它们都够黄。大黄鱼的体型用术语描述大概是“体延长,侧扁,头呈钝尖形,口裂大,尾柄细长,尾鳍矛型。”差不多就是正常鱼长了一个大嘴巴的样子,当然,尾巴也有些特别。
它们身体背部呈黄褐色,腹部由于鳞下的腺体而呈现金黄色,所以很多地方就称呼它们为黄花鱼、黄瓜鱼,还有些地方直接就将黄谐音读成“王”,称呼它们为大王鱼。此外,大黄鱼腹部还有多列发光颗粒,从不同的角度看,腹部的颜色也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
大黄鱼在北方有一个亲戚叫作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它们的外部形态非常相似。
小黄鱼体型相对较小,渔民叫它们为小黄瓜、黄鱼、小王鱼,不过两者的俗名经常会被混淆。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再次发生,今天就来抖一抖机灵。首先,从地理分布上来说,大黄鱼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南起南海,北至东海中部以南,朝鲜西海岸和日本南部海域;而小黄鱼主要分布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朝鲜西南海岸,两者在分布上略有重叠。
再则从外部形态来说,大黄鱼臀鳍鳍条数为7-9条,一般情况为8条,而小黄鱼的臀鳍鳍条数为9-10条,一般为9条;大黄鱼的尾柄较细长,长度是高度的3倍,而小黄鱼的尾柄相对较粗短,长度是高度的2倍。
大黄鱼,除了黄之外,响亮的叫声应该是它们最拿手的绝活了。
在交配产卵和受到胁迫的时候,它们会发出“嘎嘎”或者“呜呜”的叫声,当然啦,石首鱼科的鱼类都是能叫的,大概是因为石首鱼科的鱼类都长得差不多,它们要靠声音来互相识别,大黄鱼更是将这种本领发挥到了极致。看看大黄鱼的英文名字就知道了,large yellow croaker——又大又黄的嘎嘎鱼。
大黄鱼这响亮的叫声,毫不羞涩是为了种族延续这种大事而准备的(老脸一红✿◡◡),销魂的叫声不仅能更好地识别和寻找同伴,还有助于刺激鱼群达到兴奋状态,然后交配产卵。每每到了产卵季节,当第一只大黄鱼“嘎嘎”吼出来之后,其他的大黄鱼就会应声而叫,“嘎嘎嘎”地就全部都游到了一起,叫声响亮,终日不断。
作为中国四大海产之一的大黄鱼(其它三个是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曾有着无比辉煌的捕捞产量记录和加工产业,如今却落入野生种群一鱼难求的尴尬境地了。为何会落入此般境地,还需要从大黄鱼的生活习性谈起。作为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集群洄游鱼类,大黄鱼栖息于水深约10-100m的水层,以各种小型鱼类、虾类、蟹类、糠虾类为食。
大黄鱼有明显的越冬、生殖、索饵洄游:春季鱼群从越冬场游向沿岸或者河口进行生殖洄游,此为春宗;产完卵后分散在岛屿与河口一带海区进行索饵育肥;秋季肥美的大黄鱼会再进行一次交配产卵,此为秋宗;等到秋末时便会游回水深100m左右的越冬场进行越冬,大黄鱼的种群越往南,越冬的现象就越不明显。
最赶尽杀绝的捕捞方式还是灭子绝孙的敲罟[gǔ]作业,这是广东潮汕地区发明的,始于明朝嘉靖年间。
主要针对大黄鱼,因此当时也把大黄鱼叫作敲罟鱼。大黄鱼和其他石首鱼科的鱼类一样,在头骨腹面连着的两个翼耳骨中各有一个耳石,耳石与海中的噪声共鸣,大脑会发生强烈的脑震荡。渔民敲打绑在船帮上的竹杠,通过水下声波将大黄鱼震昏,再把昏死的鱼群赶入大船张开的网中,不分老幼全都一网打尽,连其他在捕鱼作业附近的石首鱼科的鱼类也不能幸免。
这种捕捞方式传到福建浙江之后,大黄鱼的年产量直接翻了20倍,导致鱼多价贱,很多鱼都烂在码头被直接抬去沤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80年代之后基本就没有大黄鱼的渔汛出现了,大海中洪亮的“嘎嘎”声也就此绝耳。
现在市场上看到的大黄鱼基本上都是人工养殖的,野生大黄鱼的捕捞量少得可怜,渔民捕到几条两三斤重的大黄鱼就可以荣登当地新闻报纸。想一想当年的情景难免有点伤感,每斤大黄鱼最低只要7分钱,政府还号召大家买爱国黄鱼。而如今,海捕的“野生”大黄鱼可能来自人工增殖放流,其自然种群是否有恢复目前还有待观察。
作为一名吃货,为大黄鱼资源枯竭感到万分沮丧的同时,也需要反省我们国人的渔业捕捞方式。
怀着不安的心情,我们还是要来说一说味美能感动灵魂的大黄鱼。明太祖朱元璋就曾被感动过。洪武开元后,渔业赋税非常繁重,当时江苏吕四镇的渔民就几次向朝廷请求减税,结果没有回音。这其中有一位渔民叫葛原六,非常聪明,他精心挑选了100条上好的黄鱼去南京见皇帝。这供上去的大黄鱼无论是红烧还是熬汤,蒜瓣状的鱼肉细嫩香滑,让人无不回味,朱皇帝吃得甚是开心,于是就召见了葛原六。
听完他的诉求之后,朱元璋当即就减免了举国的渔业赋税。大黄鱼就这样华丽丽地将大明王朝渔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一个档次。
如此美味的大黄鱼,除了鲜吃,制成鱼鲞[xiǎng](其实也就是鱼干)也是一道美味的下饭菜。在那些大黄鱼捕捞量巨大的年代,将大黄鱼去鳞,去内脏,用水冲洗干净,从鱼腹向背部切开,不切断,保持鱼肉相连,摊开在太阳下晒成鱼干。为了更好地保存和防止苍蝇在晒鱼的过程中产卵,会用过饱和的盐水浸泡,之后晒成咸鱼干。由于石首鱼科鱼类的鱼肉都比较松软细嫩,所以它们基本上都是这个命了。
说到大黄鱼,就不得不说它们的鱼鳔了,记得小时候家里还留存着很多晒干的大黄鱼鱼鳔,俗称黄花胶/黄鱼肚,每到过年团圆饭的时候就会拿一些出来用清水泡开炖大骨鸡汤,口感鲜滑脆弹,汤头无比鲜美,有种上瘾的罪恶感。不幸的是,随着大黄鱼资源的极度匮乏,现在市场上的黄花胶恐怕都是用其他石首鱼的鳔来假冒的了,其实也算不上假冒,只是在市场上售卖的各种鱼胶很多都叫黄花胶罢了。
作为中国曾经四大海产之一的大黄鱼,沦落到如此境地,我们难道不需要重新认识大自然,好好反省自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