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在古代中国最初是替代品!

作者: 王亚伟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16-11-02

本文探讨了玻璃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玻璃不仅是西方近现代工业的产物,也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文章详细描述了玻璃在中国古代的名称、用途及其与玉石文化的关系,以及玻璃制造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提起玻璃,大家往往觉得它是西方近现代工业的产物,其实不然。玻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从年代测定为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遗迹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中国春秋墓葬里也出土了一些蜻蜓眼玻璃,它们的成分和今天的“玻璃”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较早的史籍中,玻璃的名称繁多,如“陆离”、“琉璃”,“水精”等,“玻璃”一称是较晚近出现的词语,从时人的记载中,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仿制玉石和自制玻璃的努力。

西周崇礼,以玉为美,自那时起,玉石成为礼制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形成了一套纷繁复杂的用玉制度。礼玉、佩玉、葬玉的社会风尚流行,自然使得玉石供不应求,成为当时最热门的商品之一,水晶、绿松石、青金石等宝石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中国古代玻璃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商周时期正是制陶业和青铜业的深刻变革时期:原料配方的改进及炉温的提高,使得制陶业发展出原始瓷釉;冶炼技术的提高,致使青铜器冶炼技术十分成熟;而自春秋时期,铁器冶炼技术有取代青铜业之势。这些,都为中国古人仿制玉石和自制玻璃创造了技术条件。

西周至春秋墓葬出土的含玻璃态制品主要为釉砂和玻砂,西方学者称前者为“费昂斯”,后者为“玻璃化的费昂斯”。玻砂和釉砂都是非粘土性硅酸盐材料,二者的区别在于,含有不同含量的玻璃态物质。这一时期,仅有越王勾践剑上的蓝色玻璃块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玻璃制品。

战汉时期(即战国至汉武帝时期),中国自制的古代玻璃大多数是铅钡玻璃。这种玻璃晶莹多彩,但易碎、不耐高温和不耐骤冷骤热,只适合用来装饰和随葬,不适合制造日常实用的玻璃器皿,这种特殊质地使其与西方钠钙玻璃发展进程不同。

中国古代玻璃制造技术与原始瓷、青铜和铁器的冶炼技术关系密切。秦汉之际随着丝绸之路的通达,钾玻璃逐渐风行,东汉后期铅钡玻璃逐步走向没落,南北朝时代玻璃器的风格日显中西交流之风。

UUID: 34cc8dd4-5814-45f9-abce-b4f6951ec55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16年/2016-11-02_excuseme?玻璃在古代中国最初是替代品!.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