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好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30周年。30年时间对个人来说足够漫长,可对于一个国家要摆脱核事故的梦魇,还远远看不到尽头:昔日繁华富庶的土地变成了总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当年修建的水泥石棺早已开裂,今日的乌克兰不得不集全世界的智力、财力建造一个更大的拱顶来包裹石棺。即便如此,工程人员预计未来100年时间仍无法确保安全。
此间,如何防止放射性物质渗入地下水、湖泊,始终是悬在乌克兰政府和民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30年之后的今天,如何看待这场重大核事故?是否如某些专家所说的“切尔诺贝利是老旧核电技术导致的历史悲剧”那么简单呢?最近,笔者观看了美国探索发现频道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时推出的长达93分钟的科教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尽管对这场核事故之“残酷”早有心理准备,但对此片首次披露的重要史料,还是倍感意外和震惊。
用已有知识预言未来有很大不确定性,“目前没有问题”不等于“今后就不会发生问题”。我国核电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目前全世界的核电技术也不能做到100%安全,那么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暴露的问题或面临的挑战,都应成为我国核电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前车之鉴”。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映射出的不能忽视的问题和教训包括:即使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也会成为核电界隐瞒真实情况的对象;即使是顶尖的核能专家,也会严重低估核电失去控制后的风险;处理核事故是“跟看不见的敌人作战”的超高难度且无休无止的残酷战役;因为难以根除核污染,篡改标准、操纵数字、隐瞒真相也就成了官方的“应对办法”。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警示包括:必须高度警惕、谨防重大核事故在我国国土上发生;核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企业经济利益置于公众利益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