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昏沉沉睡了一宿之后,醒来第一件事就要好好清洗一下自己。想要洗得干净,除了水还需要什么?从原始的皂角、淘米水,到“一统天下”的肥皂,再到分工明确的香波、洁面乳、沐浴露、洗手液,虽然各式洗浴用品早已“自立门户”,但它们的清洁原理却万变不离其宗。
皂角、淘米水:以碱洗油。早在秦汉时期,讲究的人家就有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朝廷为此规定:各级官员每工作五日,放假一天来洗澡,称为“休沐”。
当时的沐浴用品全都取自天然:生长在长江流域的皂荚树,果实中含有一种叫皂苷的生物碱,由于人体分泌的油脂属酸性,所以,皂苷正好与油脂中和,形成易洗掉的盐类。但皂荚价格较贵,寻常人家多用同属碱性的淘米水替代。淘米水古称“潘”,《左传》中就有“合疾而遗之潘汁”的记载。
肥皂:清洗界的常青树。
魏晋时期,曾出现过一种名为“澡豆”的洗涤用品,它是由猪胰腺研磨成糊,再加入豆粉混合晾干而成,后来人们把豆粉换成了碱面,制成了肥皂的前身——“胰子”。进入工业时代,人们用油脂代替猪胰腺,用氢氧化钠代替碱面,制成了现代的肥皂,但在天津、青岛等地,至今人们还把肥皂称作“胰子”。早期的肥皂是用动物油脂和碱性的草木灰混合而成,仍算得上纯天然制品。
直到1823年,德国化学家契弗尔,利用从大豆中提取的脂肪酸混以氢氧化钠制成肥皂,才把它变成了化工制品,开始工业化生产。由于制作简单、价格低廉,肥皂很快普及开来,成了长盛不衰的洗涤界“霸主”。
体面手发,各有所需。如今,洗浴用品不再只为纯粹的洗净,还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生理需要进行了改良,更注重清洁之外的附加功能。
洗发水又叫香波,源于印度语“按摩”(champoo)的音译,最早由15世纪的阿拉伯人用混有天然碱的植物油加香料制成,这种膏状物不仅去污,还能使头发芳香光亮。人的头发通常带有负电荷,所以现代洗发水都添加了一些带正电荷的化学离子,防止头发产生静电。另外,洗发水中还有硅油,能在每根发丝上都形成一层膜,让头发洗完后柔顺亮泽,易于梳理。
人皮肤的pH值属于弱酸性,而肥皂恰属于碱性,洗澡时发生“酸碱中和”,虽然油污被洗去,但破坏了皮肤的酸碱度,变得紧绷。而加入了酸性溶液的沐浴乳,pH值几乎与皮肤相同,洗后皮肤仍丰盈有弹性。另外为了不使皮肤洗后发干,沐浴乳还有保湿的甘油成分。手是接触外界最频繁的部位,需要经常清洗,所以专属的洗手液应运而生。洗手液的成分与肥皂、浴液类似,但由于其中最特殊的成份——酒精,让它还有了杀菌的功效。
如今,许多快餐店都推行一种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喷在手上即可实现除菌消毒。清洁面部是关乎“脸面”的大事,用脂肪酸盐清洗多少有些“简单粗暴”,于是温和细腻的洗面奶应运而生。洗面奶是水脂混合液,属于化学中的乳浊液,所以也叫洗面乳。它是应用化学里的“相似相溶原理”达到清洁目的:让洗面奶里的脂类来溶解面部分泌的油脂,水分子来溶解汗渍,而且适当添加的保湿剂,还可以滋润面部的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