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难振兴,并非都是切尔诺贝利的错

作者: 弗兰克·冯希佩尔

来源: 环球科学

发布日期: 2016-04-26

本文探讨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对核电发展的影响,指出尽管事故引发了公众对核能的恐惧,但核电发展受挫的原因更为复杂,包括电价变化、建造成本高昂等因素。同时,文章提到核电在单位发电量平均死亡人数上仍比燃煤发电安全,并展望了核电在中国的未来发展。

30年前,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4分,在乌克兰(当时仍属苏联),一场爆炸掀开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四号反应堆,里面的放射性物质随之喷入大气之中。反应堆核心燃起了熊熊大火,在它的推动下,放射性物质在接下来的一星期里不断喷向四面八方。最终,总面积达3 110平方千米的区域遭到了铯137的污染,并且达到了需要疏散当地居民的程度。

表面上看,我们似乎可以合理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所引发的恐惧情绪,将公众推向了核能发电的对立面。这种恐惧如此强烈,乃至于在30年后的今天,依然有人怀疑核能能否成为化石燃料的主要替代品,后者因对气候造成了威胁而亟待替换。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前的15年里,每年平均约有20座核电反应堆投入运行。事故发生后的5年后,这个数字猛跌到了一年4座。但是核电发展受挫的真实原因却要复杂得多。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为普通民众带来的影响固然深远,却还不致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官方预计,在疏散区以外,辐射将会在接下来的80多年时间里,在欧洲各地引发数万例癌症。听上去这似乎是个巨大的数字,但相对于当地的背景患癌率,这个增幅却基本小到难以觉察。不过有一个例外,就是甲状腺癌,其成因是人体摄入了放射性碘。

在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受辐射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均已出现了明显的甲状腺癌流行——幸好,这种癌症的死亡率只有1%~2%。

尽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还有2011年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会导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增多,但是就单位发电量平均死亡人数而言,核电仍然要比燃煤发电安全。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于2010年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美国的100座核电站全部在2005年时改建为燃煤发电厂,由此造成的空气污染每年可额外导致数千人过早死亡。

不过,与空气污染相比,人们往往更担心辐射带来的长期性影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20年后,针对乌克兰民众的一项幸福感调查发现,曾额外遭受辐射(剂量相当于一年份的自然背景辐射)与生活满意度下降、确诊的心理障碍病例增多、主观预期寿命降低都存在相关性。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新建核电站数量大幅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固然是受这种担忧情绪影响,但也存在其他原因。

一是恰好此时发达国家的电价不再继续下跌,导致这些国家的耗电量增长速度大幅放缓。美国原子能委员会(U.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曾在1974年预测,到2016年时,美国需要3 000座大型核反应堆所能发出的电量。然而时至今日,只需要500座类似规模的核电站,就能满足美国人的平均电力消耗——虽然在用电高峰期间,这点发电量的确不够。

另一个原因在于,上世纪50年代,核电拥护者纷纷鼓吹未来的核电将会“便宜到随便用”,而如今的现实恰恰相反,核能发电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燃料成本固然很低,建造成本却所耗不菲,尤其是在西欧和北美地区——平均每座反应堆需要60亿~120亿美元。这笔巨额开销一方面是如今的安全标准更为严格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建电站大幅减少,符合资质的建筑工人也随之减少,工程不得不为了修正错误一再延期,导致成本高企。

核能发电的未来,目前主要掌握在中国的手中。从2008年开始新建的核反应堆,有半数都在该国。而且,中国的核电行业已开始向其他国家推销核电工程了。不过,中国目前的核电站建造速度,仍远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和西欧,而如今全球的用电量,却相当于那个时候的4倍。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预测,到2040年,核电在中国总发电量中所占比例只会增长到10%而已。

从人类摆脱化石燃料,改变能源结构的层面上看,核电已经成了一位能做出一定贡献,但地位已相对边缘化的选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确破坏了核能发电的美好前景,但这并非这项技术失势的唯一原因。

UUID: 10de9fde-6569-4e9d-be07-96a2ebf5b6d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16/2016-04-26_核电难振兴,并非都是切尔诺贝利的错.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