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外国语学校中毒事件背后,是问题重重的土壤修复工程

作者: 孙亚飞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6-04-20

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址建在污染地旁,导致学生健康问题,揭示了土壤修复工程中的严重问题。文章探讨了土壤修复的必要性、方法及其面临的挑战,以及全国土壤污染的严重状况和修复工程的现状。

4月18日,央视新闻报道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新闻: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址建在污染地旁,部分污染物超标近10万倍。由于学校附近开挖的地块上曾经是三家化工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有毒物质的扩散,常外选址明显违规,只与毒地间隔不足100米。

自从去年迁址至今,“常州外国语学校先后有641名学生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央视新闻对此事进行了这样的报道。

这一事件中校方的不负责任和隐瞒推诿,让民众的愤怒情绪高涨:学校的规模扩张,竟能置学生和教职人员的身体健康于不顾。而这背后还有更大的问题:学校怎么会建在这样的地方?环评是如何通过的?据报道,这一建设的确通过了环评,但是这“通过”前提是周边土壤作业完成之后。由于意料之外的拖延,该项目没有能按期完成;这种情况下学校本应相应地延期迁址,然而校方极不负责地坚持按原计划进行,才导致如今的后果。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各类高污染企业为地方经济注入了第一桶金。不过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著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和土壤,变成了严重的毒瘤。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城市也在逐步扩张,原有的污染型企业被迫迁出闹市区,原有的郊区也慢慢被纳入城区,但是这些企业所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却可能因此遗留了下来。

尤其是各类重金属和难降解的有机物,让土地开发变得极为困难:种树树死,长草草亡。地下设施有被它们污染的危险,地面上的人群同样也可能会遭遇这些地下幽灵——不少有机物都具有挥发性,对周围的居民造成毒害。

2011年,常州常隆地块完成拆迁平地,同年,当地环境部门在进行调查后认定:该地块“用于商业开发的环境风险不可接受”,由此拉开了对此地块进行土壤修复的大幕。在本次事件之前,早在2014年3月,当地政府就已开始了一轮修复,但因为刺激性异味太大,被迫暂停。随后修复工作断断续续开展,仍旧不能克服问题,浓烈的异味招致附近学校学生及家长的抗议,而政府与校方对此却始终未能给出妥善解决方案,最终酿就此次事件。

自2005年起,国家环保局(后升格为国家环保部)与国土资源部对全国土地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以确定土壤受污染的状况。2014年4月17日,也就是正好两年之前,这段长达八年的调查终于整理出了一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告》。公告中,对于全国污染问题是这么总结的:“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如此悲观的论调,在国内的公文上是不多见的。我国的土壤修复工程从2001年就已展开,客观来说,工程师们一直都很努力,并且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性突破——但他们面对的是一只叫做“土地污染”的大怪兽,一只需要各行各业通力合作才能驯服的怪兽——但事实上,国内对土壤修复的研究多数还只是研究而已。因此整体而言,十多年过去了,土壤修复进行得并不顺利。

据业内人士估计,全国土壤修复项目是一项超十万亿的市场,几乎可以与高铁相媲美,但除非对地方经济明显有利,否则谁会愿意出资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UUID: cd3baa64-0bba-4f84-be33-19cb50156af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6/2016-04-20_常州外国语学校中毒事件背后,是问题重重的土壤修复工程.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