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嘻嘻”到“嚯嚯”,从“哈哈哈”到“嘿嘿嘿”,从萌之“咔咔”到迷之“噗嗤”,各式各样的拟声词充分反映了笑声之种类繁多。在大多数情况下,笑声是友善与愉悦的表现,这种声音跨越民族、跨越时间,是人类表达欢乐最直接的语言。笑声因人而异,但真挚的笑声所传达的情感大体一致。通过对笑声的声学分析,人们发现全人类不同种族的笑声是从两千多万年前的共同祖先逐渐演化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与人类最接近的物种黑猩猩的“笑声”则并没有什么规律,并且其节奏是呼气和吸气相间隔;而人类的笑则一定伴随着周期性的声音,以及持续的呼气。
在群体中,笑声又有怎样的特殊意义呢?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戈雷格里·布莱恩特对此深感兴趣。当你与好朋友分享开心事,或者同事一起听到一个精妙的段子,又或者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搞笑的相声,笑声常常会同时从几个人口中迸出。
这些反应是如此常见而自然,人们甚至可以在短暂的笑声中读取丰富的信息——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布莱恩特及其团队发现,通过听取一段共同笑声,世界各地不同社会的人们都能较好地识别出发笑双方是陌生人还是好朋友关系。
布莱恩特早前就已经对共同笑声展开过调查。“在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共同笑声可能是一种群体信号,它告诉听见笑声的人,发笑的这一群人之间社交关系的亲疏。
而此前,所有的关于笑声的研究都是局限在群体之内的。”布莱恩特对科学人说。带着这样的想法,布莱恩特首先在UCLA进行了一项实验:录制两个人的共同笑声让学生们听,再让他们判断发笑者之间的关系是熟稔的朋友还是刚认识的陌生人。结果发现,尽管共同的笑声仅有短短1秒钟,学生们还是能够猜出正确答案。
“接下来,我的同事、人类学家丹·费斯勒邀请我使用他遍布全世界的研究网络来进行一项更广泛的研究,看看是否全世界的人都能够做出同样正确的判断。”布莱恩特告诉科学人,“鉴于笑声在进化上的悠久历史,而全人类对于友好关系的判断标准都类似,我们预期不同社会的人们应该都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2003年的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进行的一项心理学研究为布莱恩特提供了共同笑声样本。
当时,该校的本科生志愿者们以好友或是新近接触的陌生人这两种身份进行过一些比较轻松的谈话(都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笑声样本就是节选自这些谈话的录音。对话双方有两个男生、两个女生以及一男一女三种情况,每个笑声样本的长度同样只有1秒左右。
这些笑声样本随后被发送到全球24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研究者那里,他们让当地听众听取笑声,然后回答两个问题:(1)发笑的两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
(2)请为他们之间的亲密程度打分(1-7分)。结果显示,整体而言,听众答对第一个问题的总体准确率为61%——显著高于纯靠运气猜中的几率;第二个问题也得到了类似结果。其中,一对女性友人和一对男性陌生人这两种组合被准确识别的几率更大。以美国为例,听众听出发笑的两位女性是好朋友的准确率就高达95%。
研究者指出,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两性间天然的社交态度——纯粹的女性朋友圈会比男性朋友或是异性朋友发出更多的笑声,而男性接受新朋友的速度总会显得更慢些。而值得一提的是,听众们常常误把女性陌生人也当成是朋友关系,这也是他们答错最多的地方。在中国听众中,凭共同笑声听出发笑的两位女性其实是陌生人的准确率还不到50%——这也是中国听众唯一一项准确率不过半的情形。
在对笑声和听众们给出的答案进行统计分析后,布莱恩特和同事发现,当共同笑声具备以下特征时,人们更倾向于将发笑的两人鉴定为朋友:(1)笑声更短促;(2)音高和音强的规律性重复次数较少;(3)音高重复的稳定性较高。理解这些量化的指标可能比直接利用直觉下判断还要难,但大家可以试着体会一下勉强的“呵呵”笑声的特质来增进理解。“人们能够通过短短的笑声录音就分辨出他们的关系。
这告诉我们,笑声能够非常好地反映团体的亲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笑声也是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我们可以借此得知其他人之间是否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此外,鉴于笑声在其他灵长动物中的悠久进化历史,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笑声在人类文明早期甚至更古老的时候就已经在社会行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另一个布莱恩特深感兴趣的课题在于真笑与假笑在声音上的区别。“我们正在检验世界各地的人们是否能够分辨不由自主的(HOLD不住的)笑声和主观意志产生的笑声。”他说,“我还很感兴趣的另一点在于,笑声中的什么因素让它具备了感染性,进而传递下去?”看来,在日常中俯拾即是的笑声里,也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研究者会围绕笑声设计各式研究,而我们能做的事情更加简单,那就是:笑口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