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我都懂,但是草莓为什么这么大!
看完本期的内心小剧场,有人可能会问了,“这不是很简单吗?耐心点挨个挖下来不就得了?”然而这并不是正确的答案。草莓的果实是一种聚合果,可食用部分是膨大的花托,并非果肉;而真正的果实正是那些经常被误认为种子的小颗粒,其结构是很薄的果皮包着种子。要把种子从这样的“果肉”里剔出来,确非人类所能完成。草莓的果实本身没什么食用价值,全靠花托撑场面。
然而在草莓的栽培历史上,大花托的品种很晚才出现,在此之前草莓作为水果的地位都非常尴尬。人类最早栽培的草莓属物种是野草莓(Fragaria vesca),北半球广布。考古证据表明,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采集食用野草莓。最早种植野草莓的是古波斯人,随后欧洲人也把这种植物从森林中引入农田——但并不都是当做水果。从古罗马时代开始,野草莓一直被欧洲人当做一种药用植物,甚至被用来治疗抑郁症。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草莓太小的问题从异大陆得到了解决方案。16世纪中期,西班牙人征服南美安第斯山区的时候发现,当地的印第安人也在栽培草莓,而且,似乎比欧洲老家的草莓大一些?随后,类似的发现在北美洲也有了。16世纪,第一种美洲草莓——弗吉尼亚草莓(F. virginiana)被引入欧洲。接下来,法国人闻着草莓味向南美一路搜索而去。
我们今天吃到的草莓,是智利草莓和弗吉尼亚草莓的杂交后代。现代草莓“果实”大的原因,说来也简单。相对脊椎动物来说,植物的染色体非常容易加倍形成多倍体,而多倍体的植株和器官通常都比二倍体壮硕一些。原产欧亚大陆的野草莓是二倍体,而无论弗吉尼亚草莓、智利草莓还是它们的杂交后代,都是八倍体。
草莓属虽然不大(只有十来种),分布却遍及全世界的温带地区,中国就有6种。这些野生草莓的分布区主要是东北和西南,过去都是王化不及的蛮夷之地,也难怪中原文明没有去驯化栽培它们。野生草莓的结果量其实很大,季节合适的话是不能不尝的野外美食。最常见的是下面这几个种。
最后,区分一下草莓和极常见的蛇莓。草莓都是白花,蛇莓是黄花;草莓的花托上,小核果的位置是凹陷的,蛇莓是凸出。蛇莓没有毒,能吃,但是味道极淡,没啥吃头,大家还是放过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