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广东中山边防支队查获一起涉嫌走私穿山甲鳞片案,查扣涉嫌走私的穿山甲鳞片约1.6吨,案值约人民币1280万元。据推断,或有4000只穿山甲惨遭杀害。长着鳞片,“可治风湿”;擅长打洞,吃了能“通”。因为濒危,所以珍贵;因为珍贵,更要一尝。——穿山甲徒有一身坚甲,却难抵人类的贪婪和愚妄。
2014年7月29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红名册上将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正式定为“极危”(CR)。这距离野外灭绝仅剩一步之遥。另外,所有的8种穿山甲的保育级别都被提升到了“易危”(VU)以上,这意味着没有一种穿山甲是安全的。
穿山甲,顾名思义,能“穿山”之“甲”。这个名称反映了穿山甲的两个主要特征:善打洞,披鳞甲。穿山甲通常会选择一个土质松软湿润、土层厚、地表有机质丰富的土坡上打洞,白天栖息于内,到了傍晚和夜间开始活动。夏秋季的洞穴只要一两米长就够,而冬春季的洞穴可以长达十米以上——得益于有力的爪,一个洞只消一两天即可打好。
穿山甲的鳞片实际是由皮肤角质化而来。如果仔细观察,还能看见鳞片间夹杂着稀疏的硬毛,显示着它作为哺乳动物一员的特征。这层鳞片也是穿山甲的防御手段,在遇到敌害时,穿山甲也会缩成一团,用鳞片将柔弱的腹部保护起来,从而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伤害。
现存的穿山甲分共8个种,4种分布在亚洲东南部,4种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其中,中华穿山甲是我国境内分布数量最多的穿山甲。
我国人民很早就知道这种动物的存在,由于其身体狭长,吻尖尾扁,鳞甲披身,因此以“鲮鱼”、“鲮鲤”称呼。古人认为穿山甲会张开鳞甲装死,引诱蚁类爬入甲片内,然后游入水中淹死吃掉……脑洞有点大。穿山甲的确以白蚁为食,但它是用自己长而纤细的舌头伸入蚁穴之内舔食的——这是种没什么创意的吃法,食蚁兽也这么干。
由于穿山甲善于打洞,古人便借着“象形”的思维,认为穿山甲有“打通”的效力。遇到需要“通”的疾病,穿山甲就不幸成为了药方上的一员。直到今日,还有不少产妇认为穿山甲有“下奶”的能力,生完孩子后要炖穿山甲汤来吃。即使弄不到穿山甲本身,也要搞些穿山甲的鳞片磨粉服用。
穿山甲的鳞甲只是角质化的皮肤附属物而以,主要成分是β-角蛋白,和毛发、指甲等成分没有本质区别。根据测定,穿山甲鳞片中各氨基酸组成和猪蹄甲并无显著差异。很多应用穿山甲的方剂中需要将穿山甲鳞片煅烧为灰服用,这样操作甚至将氨基酸都完全破坏,只剩下灰分。
由于人类的无知贪婪和环境的破坏,穿山甲正在走向危险的境地。为了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只能在标本橱窗里欣赏它,我们不仅需要呼吁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对穿山甲走私活动的打击,并建立相关的保护区,保护穿山甲生存环境,而且应该从自己做起,拒绝食用穿山甲,拒绝使用穿山甲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