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凌晨四点的洛杉矶什么样,是如何成为努力的标志的?

作者: 果壳

来源: 果壳网

发布日期: 2016-04-14

文章探讨了“凌晨四点”这一时间点为何成为努力的标志,分析了人类睡眠的生物钟和内稳态机制,以及不同人群的睡眠习惯,指出凌晨四点是大多数人熟睡的时间,因此成为“太早”和“太晚”的代名词。

很多外国艺术作品都会出现“凌晨四点钟”这个关键时间点,一句“你知道凌晨四点的图书馆/自习室/操场什么样吗?”也成了一个meme(迷因),被诸多大学生朋友们用来形容自己有多努力。“凌晨四点”这个时刻,是怎么从二十四个小时中脱颖而出,让人们如此印象深刻呢?

一个猜想,不一定对。“凌晨4点”之所以出现得如此频繁,我估计是因为大部分人类(除了值夜班的开夜车的刷夜复习的失眠的等等),在当地时间凌晨4点钟的时候,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睡觉。这个时间点不管是还在熬夜,还是已经醒来,都是少侠你骨骼清奇的一种体现。

睡觉这件事情,在人体内由睡眠-觉醒内稳态和生物钟这两套系统共同调节。

粗略点说,内稳态干预的是人的“睡眠驱动力”:自醒来之后,这套系统会开始对你的身体碎碎念:醒的时间越长碎碎念得越厉害,迫使你去睡觉的压力也就积累得越多。终于到了晚上你睡了,内稳态的碎碎念才逐渐刹车。而另一方面,生物钟则负责调节人的在一天之内的觉醒程度:当你到达“啊好没有精神”和“我真的非常想睡觉”这两个状态叠加的时刻,你就开始沉睡。到第二天生物钟发出“啊醒啦!

”的时候,你就睁开双眼,同时又逐渐开始变困。

问题的关键在于,几点睡几点醒?问题的答案是,因人因时因环境而异。总的来说,每个人的"时间型"(chronotype)受遗传的影响——你是早睡早起的“云雀”型,还是晚睡晚起的“猫头鹰”型,是写在基因里的。而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睡觉的时间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小baby睡得早,到大学生的年纪就开始越来越晚睡,老人家又恢复到早睡早起。具体的变化还具有性别差异。

2003年,《生物节律杂志》发表了一篇以500个德国和瑞士人为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结果(里面不含倒夜班工人),发现他们的睡眠行为大致是这样的:工作日(左)和休息日(右)三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受访者的睡眠中点分布曲线。结果发现,受访者工作日的睡眠中点(睡眠起始和睡眠觉醒之间的中间时刻,经睡眠校正后的指标称为MSFsc)在3点附近(3:10 ± 50′),休息日的睡眠中点在5点附近(5:02 ± 92′)。

这诶这两个数字很熟悉啊——刚好是4点的一左一右。这提示,凌晨4点的时候,这些受访者通常都在熟睡。

2014年的一项研究对比了18–35岁新加坡人(1898个)和英国人(837个)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睡眠时间,结果发现是这样的:不难发现,这个年龄段的人儿总体来说更多是不早睡早起的,新加坡人要更晚睡一点。但是晚睡晚起也有一个限度——无论是新加坡人还是英国人,晚睡的几乎不会熬到4点后,早起的也几乎不会早于5点起。

2014年,另一组研究者对1157个菲律宾人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休息日的睡眠中点分布是这个样子:所有受访者的平均睡眠中点是凌晨3点26分。可以想象,如果凌晨四点把他们薅起来,他们会是怎样一副状态。

这甚至都不能全怪现代生活。2015年,UCLA的研究者对3个现存的狩猎采集部落做了睡眠研究。坦桑尼亚的哈扎人的睡眠时段和营地附近的温度变化关系是这样的:可以见到,这帮狩猎采集者通常的睡眠时间横跨了一天中温度最低的阶段。平均而言睡得比较早,但是4点钟也还没起床。

在生物钟的作用下,除了下午1点到3点那个打盹期,人最困、睡眠驱动力最难以抗拒的时候,通常在于凌晨2点到4点。尽管这两个时段会受时间型的影响而左右移动,但正常情况下不会偏离得太离谱(睡眠障碍者就另当别论了)。

回到一个猜想:凌晨4点钟,几乎是一个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尴尬时刻。如果你说“我凌晨4点还醒着”,你可能会得到“太悲惨了!/你有病吧!”的回复,而如果你说“我凌晨4点就起了”,你可能也会得到“太勤奋了!/你有病吧!”的回复。它之所以被频繁当做“太早”和“太晚”的代名词,可能正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这个时刻是“晚睡”和“早起”都无法触碰的区域——绝大多数人在这个点,都在睡觉,而且睡得很死。

UUID: 380e08ee-0373-41ee-a87e-e1cf14716de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6/2016-04-14_知道凌晨四点的洛杉矶什么样,是如何成为努力的标志的?.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