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吃原来是有原因的

作者: 兰政文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6-04-13

本文探讨了贪吃的原因,包括甜食的诱惑、基因的影响以及夜宵与肥胖的关系,并提出了基因疗法和调整进食习惯的建议。

本来已经吃饱了,可一见到巧克力和冰激凌一类甜食又觉得胃口大开,忍不住再要上一两支,这样的体验你不会没有吧。那么,甜食何来如此大的诱惑力呢?英国科学家为揭开个中之秘做了一个试验:挑选一批志愿受试人员,先让他们看一些美食图片,同时吹送香草冰激凌或是花生酱的气息,然后给他们吃一些花生酱和冰激凌,并进行脑部扫描,发现这些受试者的脑电波,在看到美食图片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应,而吃过美食以后便减弱甚至消失了。

表明图片信号与食欲建立了联系,而吃了图片所代表的食物后,由这种信号引起的食欲得到了消减,于是特殊的脑电波减弱或消失。研究人员的解释是:多种信号可以激发人的食欲,人虽然吃饱了,但并没有满足所有引起食欲的信号,甜品就起到了新信号的作用,让你控制不住产生新的尝试,尽管吃后肚子撑得难受,但你并不后悔。有些人特别贪吃,白天三餐不少,晚上还要加餐,不折不扣属于夜宵一族,结果既影响睡眠,又引起体重增加。

不过,在一般人看来,这只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而已。实际上,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美国雷德·图雷克博士及其同事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现问题出在基因上。他们发现,那些体内控制生理节奏的“生物钟”基因发生突变的老鼠,在普通老鼠入睡期间,依然格外活跃,毫无睡意,检测体内的两种激素莱普亭(又称瘦素)与葛瑞林(又称饥饿激素)含量异常,而这两种激素恰恰与食欲有某种瓜葛。因此,“生物钟”基因变异的老鼠通常贪食。

研究人员还发现,与普通老鼠相比,“生物钟”基因变异的老鼠更容易变胖。它们只需吃普通食物,就能和吃高脂肪食物的正常老鼠长得一样快,如果让它们吃脂肪含量高的事物,自然会长得更重,并引发新陈代谢紊乱,像许多体重超重的人一样出现诸如糖尿病、高胆固醇等病理变化。看来,对这些贪食者仅仅劝告或提醒是难以改变的,只有从基因入手进行矫治才有成效,基因疗法或许是根治贪食病的最佳武器。

有些人对夜宵情有独钟,而常吃夜宵的人又易与肥胖结缘,“马无夜草不肥”一句俗语可谓形象地概括。这有科学道理吗?日本学者榛叶繁纪等人证明了这一说法的科学性,并找到了物质基础,原来是一种称为BMAL1的蛋白质在起作用。这种蛋白质的生理使命之一就是促进脂肪细胞的积聚,导致脂肪在生物体内储存而堆积起来,而这种蛋白质的产生规律就是白天减少,夜间则增多。动物如此,人体亦然。

据榛叶繁纪测定,这种蛋白质在晚上10点到翌日凌晨2点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下午3点左右降到低谷,只有高峰时的5%。弄清了这个秘密,可以用来指导减肥,那就是根据 BMAL1在体内的消长规律调整进食量,避免在其高峰阶段进食,特别是纠正吃夜宵的习惯,有助于肥胖人士瘦身成功。

UUID: 6e58b302-b2fd-448b-8fa5-217cc374a31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6年/2016-04-13_贪吃原来是有原因的.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2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