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例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现身中国

作者: 叶水送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6-04-11

中国科研人员发表了全球第二例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该研究由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范勇领导的研究团队完成,旨在评估CRISPR技术在早期人类胚胎的精准基因编辑方面的应用,并制定原则,以期为未来遗传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可能。研究结果显示,基因编辑技术存在大量瓶颈,所有胚胎在实验后被销毁。此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和媒体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基因编辑技术伦理的讨论。

最近,中国科研人员发表了一项有关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方面的研究,让全球科学家的神经再一次被挑动。该研究由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范勇领导的研究团队完成。虽然论文发表在一般人不熟悉、影响因子不超过2的学术杂志《辅助生殖与遗传学期刊》上,但却引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以及媒体的关注,如Nature、Science、MIT Technology Review等。

根据研究者介绍,他们进行此项研究的目的是对CRISPR技术在早期人类胚胎的精准基因编辑方面的应用进行评估并制定原则,从而为未来遗传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从2014年4月至9月,研究者从87名志愿者那里收集了213枚三原核受精卵,即原本不能正常发育的人类胚胎细胞。

研究者通过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对这些受精卵中的基因ccr5进行编辑,结果发现26个人体胚胎细胞中,仅有4个细胞的基因成功被修饰,基因编辑的脱靶问题突出,表明该技术存在大量瓶颈。此次实验的所有胚胎在三天后均被销毁。

如同去年中山大学出现的全球首个人类胚胎细胞基因修饰的研究一样,这项研究一经发表,就引起Nature等权威学术杂志的关注。只不过经历了去年一年的激烈讨论之后,研究者以及公众现在更加理性地看待此类研究。

来自波士顿儿童医院的George Daley表示,这项研究推动了CRISPR技术未来对人类细胞精准编辑的应用,但并未提供太多的证据,此前已有研究者对这方面论证过。CRISPR技术成为潜在的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仍需很长的一段时间。

来自埃默里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Xiao-Jiang Li认为,这项研究强调,“我们对细胞的精准编辑仍存在大量的技术瓶颈。事实上,此类实验可先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进行,然后再来对人类细胞进行有效的编辑。”

2015年4月,中山大学学者黄军就发表在《蛋白质与细胞》上的人类胚胎基因修饰研究,引发全球科学同行以及公众的激烈讨论。该研究亦成为当年12月份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人类基因编辑大会”的导火索之一。黄军就也因该项研究入选Nature杂志2015年十大科学人物。

此次大会汇集了来自美国、欧洲、日韩以及中国这一领域的权威学者。

会议达成了一个共识:On Human Gene Editing: International Summit Statement,阐述了目前基因编辑技术的基础研究与未来的可能应用,并划清伦理禁区。大会达成一个共识:当前利用CRISPR技术对人类胚胎细胞基因进行修饰,是“不负责任”的举动。虽然该共识不具备法律效应,但它对目前这一领域的科学家形成强而有力的约束。

UUID: 512f98fb-060f-448d-8716-81944c85a75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5-2016年/2016-04-11_有一就有二?全球第二例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现身中国.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