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

作者: 刘汉杰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6-04-03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气与节日,兼具农事、祭祀、娱乐与食俗等多重意义。清明时节,人们进行种瓜点豆、祭扫祖茔、插柳踏青等活动,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节日习俗包括扫墓、放风筝、荡秋千等,同时也有特定的食品如馓子、子福等。

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时节,农民种瓜点豆,蚕妇祀蚕神、修蚕具。同时,它又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至清明,人们祭扫祖茔,也门前插柳,也乡野踏青,也竞放纸鸢……通过这些仪式化的节俗活动,表达着人们现实的和信仰的诸多诉求。

作为节气,清明汉初被编入二十四节气之中。按照古人的理解,此时万物洁齐,气候清爽,景色明朗,因此得名“清明”。根据古人“候应”的说法,清明有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鹌鹑之类的小鸟),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的节候特征在古人的诗文作品中也有描写。唐代诗人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首句就点出了清明的气象特征。南朝才子丘迟的名篇《与陈伯之书》中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名句,这是对江南三月物象的描写。

对于我国南方蚕桑产区来说,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先秦历书《夏小正》就曾有三月蚕妾开始养蚕的记载。蚕妾,本指春秋时育蚕的女奴,后指育蚕的妇女,也称蚕妇、蚕姑、蚕娘。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也有清明蚕妇修整蚕具、打扫蚕室的记述。在后世的清明,蚕妇不只整理蚕具,也祭蚕神、禳白虎。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节气与节日虽然都是时间节点,二者的内涵却并不完全一样:节气强调的是气候表征,节日突出的是习俗活动。节气可以转化为节日,前提是增加相对固定的节俗活动。清明本是节气,之所以演变成了传统节日,这与两个同样古老的节日——寒食节和上巳节有着直接的关系。

扫墓本是寒食节俗,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了明人清明扫墓的情景:“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除了祭祖和插柳,清明节又有一些娱乐活动,并有一些特定的食俗。清明这一天人们要放风筝,因此清明节也称“风筝节”。据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在山西,清明节上坟祭祖,人们要祭献“子福”。子福是一种面制品,里面裹上枣、豆、核桃等,上面盘上两条面蛇,正中心放一个鸡蛋,用蒸笼蒸熟即成。人们上坟祭祖时献上,祭后全家人食用。按当地的风俗,子福只能凉着吃、干着吃,严禁蒸、溜以后吃。

UUID: fa3c3148-c63d-4971-977e-5f11630ba8c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6年/2016-04-03_气清景明万物皆显.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