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大年是一台全民参与的民俗大戏,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这部大戏的压轴节目。元宵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夕”“元夜”。道教称元宵为上元节,还将它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元节”,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节日。元宵典型的节俗是灯会,因此元宵又被称为“灯节”。
元宵起源说法不一,一般来说它有两个源头:一是中国本土的正月上旬的祭祀传统,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到甘泉寺燃灯祭祀太一神,灯火彻夜不熄。这种习俗后来移到正月十五;二与佛教有关,西域摩揭陀国每年十二月底(相当于中国夏历的正月十五),要在城内做燃灯法会,纪念佛祖。随着汉明帝迎经白马寺,佛教合法进入中土,正月十五燃灯表佛的习俗也逐渐为人们所习用。
灯彩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对于营造节日气氛来说,它与春节的爆竹有异曲同工之妙。元宵灯会的兴盛从隋唐开始,历代相沿。隋场帝杨广是一个爱热闹的人,每年元宵他都要在都城洛阳举行盛大的灯会,招待外国使者,以夸耀中国的富庶。唐朝是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元宵张灯风气更盛。八十尺高的百枝灯树,竖立高山之上,百里都能见到。二十丈幅的灯轮,“衣以锦绣,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
唐朝皇帝为了举国同乐,将以前正月十五一夜的灯会,延长到三夜,规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官家放假三日,为了人们通宵观灯游赏,节日期间取消平时的宵禁,即所谓“金吾不禁”。
宋朝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灯火更为兴盛。帝王为了粉饰太平,“与民同乐”,元宵节亲登御楼宴饮观灯,“山楼上下,灯烛有数十万盏”。张灯的时间也由三夜扩展到五夜。新增的十七、十八两夜,最初限于京师开封府,据说是由两浙钱王进献给皇上的浙灯。后来地方州郡纷纷效法,成为通例,所以民间流传钱王买了两夜灯的说法。
宋元易代之后,元宵依然传承,不过灯节如其他聚众娱乐的节日一样受到限制。明代全面复兴宋制,元宵放灯节俗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从正月十一开始,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民间观灯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江南才子唐寅《元宵》一诗,写出了元宵灯月相映之妙。“狂欢节”元宵的声响与色彩共同烘托着元宵节日的气氛,元宵的月亮悄然俯视着人间的灯火。
元宵的热闹吸引着乡村、城市的居民,他们纷纷走出家门,看戏、逛灯、猜灯谜,走百病、闹夜,连平日隐藏深闺的女子这时也有了难得的出游机会。“男妇嬉游”是元宵特别的人文景观。司马光是有名的礼法之士,他的夫人在元宵夜打扮着准备出门看灯,司马光说:“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说:“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是鬼耶?!
”“看人”,的确是宋明以后传统社会中稀见的机会,平时限制在各自的封闭时空中的人们,难得有聚会的日子。正月元宵是一年中唯一的“狂欢”节,人们在这一阶段打破日常秩序的约束,实现着本性的感官的愉悦,人们祈求婚姻的美满、子嗣绵延、身体的康健与年岁的丰收。有人说元宵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似乎有几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