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在厕所中,粪便会被当做无用的废物迅速地冲走,但在实验室里,它却可以披露出大肠内的许多信息。对大肠肠内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肠内细菌,其数量可以达到100万亿之多,而其中的益生菌和有害菌,则直接影响着大肠的健康状态。本文将带你识别便便中隐藏的健康密码。
粪便的1/3都是细菌?粪便,来自我们所摄入的食物。
食物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类脂质等营养成分,在由口腔、胃、小肠连接组成的消化道中,被各类消化酶分解成更细小的成分。这些分解后的营养成分,最终将被小肠所吸收,由此进入血液,再被运送到各脏器和组织中。然而,并不是全部食物都会被分解吸收,其中也有无法被消化酶分解的成分。这些成分被统称为食物纤维,是粪便的主要来源。食物纤维的主要部分,是那些构成植物和菌类细胞壁的成分,其组成成分与碳水化合物相同。
无法被小肠吸收的食物纤维,连同水分和消化酶液等被运送至大肠。在长约1.5米的大肠中移动时,由于大部分水分被重新吸收,最终剩下的固体物就是粪便,最终会从肛门排出。粪便之所以呈现为褐色等颜色,是由于肝脏所分泌的胆汁造成的。胆汁中所含有的胆汁酸,具有促进脂肪分解和吸收的作用。因此,在摄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越高,则胆汁分泌的就越多,粪便的褐色也就会越深。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粪便不过就是食物去除了营养成分后的残渣。然而,对粪便的成分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中水分依然占据了80%,剩余的20%由食物残渣(食物纤维)、自肠壁脱落的细胞和细菌(活菌和死菌)3部分以基本相同的比 例组成。
几天没排便,是便秘吗?排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对某些动物来说,无法将粪便排出体外,有时甚至意味着死亡。
然而,看一下我们周围,抱怨“我已经好几天没排便了”等无法排便(便秘)的人,是不是还不少呢?那么,究竟怎样的排便活动才会被认为是便秘呢?日本社会保险中央综合医院的山名哲郎医生,以排便障碍为学术研究方向。他说:“有些人担心,如果不是每天排便,大概就是便秘了。但其实,排便的频率从1日3次到3日1次,都算是正常的。”
另外,粪便的硬度和形状取决于粪便的含水量。粪便在大肠中停滞的时间越长,被吸走的水分就越多,粪便就越硬。此外,排便时是否感觉身心舒畅,这也是便秘的重要诊断标准。其实,排便并不是憋足气用力进行的行为。肛门附近的直肠被粪便压迫时,通过神经细胞将这一信息传至大脑,然后肛门周围的肌肉就会放松,从而顺畅地排出粪便。山名医生认为,“需要使劲、且有残便感的排便,正是便秘的证据。”
大肠是100万亿个细菌生存的“细菌王国”实际上,未被小肠完全吸收的营养成分成为细菌(肠内细菌)的饵料,而大肠就成为这些细菌生存的绝佳栖息地。肠内细菌的数量可达100万亿之多。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特别招聘研究员辨野义己博士在多个民族人群的粪便中检验了肠内细菌,并据此进行了分析。他说:“我认为,包括未分类的细菌在内,肠内细菌的种类应该在1000种以上。”
细菌并不都是有害的。能够分解食物、对我们的身体具有正面作用的肠内细菌(益生菌),在健康的成年人体内,占细菌总数的20%左右。数量处于绝对优势的,则是通常对我们的健康没有任何影响、特定条件下才会导致人体感染的“机会致病菌”,而对人体有害的“有害菌”数量在5%以下。
益生菌使肠内维持酸性环境,防止便秘发生那么,益生菌对我们的肠内环境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人体内数量最多的益生菌叫做“双歧杆菌”,另外还有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可分解低聚糖(由3~10个单糖结合而成)等碳水化合物,生成乳酸和醋酸等。这些酸使得肠内的环境保持酸性状态。由于有害菌在酸性环境中很难繁殖,因此肠内保持酸性,对我们的身体是有益的。
我们还可以简单得知肠内的pH值(酸度)。体内的pH值,可通过粪便的颜色得知。肠内酸性越大,粪便的颜色就越黄。反之碱性越大,粪便就越黑。长年从事肠内细菌研究的光冈知足博士认为:“成人理想的粪便颜色为土黄色。这种颜色表明肠内pH值在6以下,双歧杆菌的数量占肠内细菌总量的约20%。”
胆汁的分泌量以及胆汁中的胆汁色素受肠内pH值的影响,而粪便的颜色也因此不同。光冈博士说:“粪便中包含硬度、数量、气味等多种信息,但要探知肠内的环境,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颜色。”乳酸和醋酸通过神经细胞的活动使肠的肌肉发生运动,从而使肠蠕动保持活性。由此可防止便秘的发生。
通过饮食打造健康的“肠内细菌王国”保持肠内益生菌占较多比重是保持健康状态的关键之一。那么,具体要做些什么,才能使益生菌数量增加呢?
方法之一,就是摄取富含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等益生菌的乳制品。光冈博士说:“有人会认为摄取活的细菌比较好,也有以此为卖点的商品。其实,无论活菌还是死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菌体成分本身就有使肠内生存的双歧杆菌增加的效果,而活菌和死菌在增加益生菌的效果方面也没有什么差别。即使摄取的是活菌,活菌也不会在肠内繁殖增加。”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尽量摄取可供益生菌食用的低聚糖、或促进双歧杆菌繁殖的物质BGS(双歧生长刺激因子)。通过对肠内细菌的健康诊断或可预防疾病的发生不同的动物,或者不同的族群,其肠内细菌的构成也各有不同。辨野博士认为:“与草食性动物相比,肉食性动物具有有害菌更多的倾向。对以薯类为主食但具有肌肉体质的民族进行研究时,将其肠内的食物纤维进行分解后,就发现了能制造氨基酸的细菌。”
在每一个个体之间,肠内细菌的构成也是存在差异的。研究发现,在胖人和瘦人体内,有两种肠内细菌的优势顺位是相反的,这可能是胖人体内肠内营养回收率较高的细菌数量较多的缘故。此外也有数据表明,与健康人的肠内细菌情况相比,癌症患者的肠内有害菌的数量更多。辨野博士认为:“每年对人的肠内细菌的构成进行检查,由此来预测未来罹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这在将来是有可能实现的。”
所以,大家今后上厕所时,记得检查自己的排便情况和大便状态,那里可隐藏着影响肠内细菌、探知腹部健康状态的线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