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爸妈那么啰嗦?ta可能真的不记得自己说过。过完年了伐?爸妈念叨你了伐?念叨就罢了,为什么有时不相干的七大姑八大姨的琐事,他们会一遍遍跟你讲呢?有时你不得不打断他们:“这个你已经讲过了……”甚至还要加一个“好多遍了!”——然而收效甚微。他们难道有什么别的深意吗?尽管无辜地变成了祥林嫂(或者炫耀党)可有的人记忆中确实根本就不记得跟对方说过什么。
其实,这是靶记忆(destination memory)惹的祸。靶记忆:我对谁说了?加拿大心理学家图尔文和唐纳森(Tulving & Konaldson)在1972年把长时记忆分情景记忆(或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和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情景记忆即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的记忆。
而在情景记忆又有靶记忆和源记忆(source memory)之分。靶记忆通俗点说,就是关于跟谁说过什么的记忆。源记忆就是关于从谁那里得到这个信息的记忆。你真不记得跟谁说过。记得跟谁说过什么很重要,很难想象骗子要是不记得自己跟谁说过什么怎么闯荡江湖。领导要是不记得自己给谁安排了任务,也得乱套。对于每个普通人来说,靶记忆也不止是避免啰嗦、尴尬这么简单。
但是总有人忘记自己曾经跟谁说过什么话,于是一说再说。有的人对此会产生疑问,明明我记得你跟我说过这件事,为什么你就不记得呢?是你根本就不在乎这件事吗?还是故意重复?
其实当事人可能根本没有任何特殊目的,根据美国乔治亚州大学的理查德•马氏(Richard L. Marsh)和詹森•希克斯(Jason L. Hicks)的研究,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靶记忆都比源记忆清晰,但是在并非刻意选择说话对象的情况下,靶记忆就显得不那么可靠了。
实验中,参与者需要把从两位女性那里得到的一些信息传达给另外两位男性,但是在传达的过程中,参与者不能自主选择将信息给哪个人,而是由电脑随机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者总是记不清自己把信息告诉了谁。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忘记那些即兴讲出的、没有特别选择听众的故事。
加拿大罗特曼研究所(Rotman Research Institute)的尼格尔•高比(Nigel Gopie)设计了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实验:通过让参与者向名人的图片讲述一个信息来模拟向不可选择的对象传递信息的过程;然后让参与者从名人的图片那里得到一个信息来模拟从他人那里接受信息的过程。最后发现,参与者可以较好地记住给他们讲故事的名人却不大记得住谁听了他们自己讲的故事。
结果再次证实了要记得听者比记得讲者出错的概率要大得多。谁听了我的故事?本来我们就不太善于记住听众,尤其是沉醉在自己的故事之中时,就更记不住了。在高比的另一个研究中,还是通过对名人的图片讲述一个事实来模拟靶记忆过程。一部分人要讲述自己事,使用“我”,“我的”这些词汇,增加自我意识;另一些人仍旧讲述与自己无关的事实。结果表明,那些自我关注度高的,也就是前一部分人,更记不住自己对着哪个“名人”讲了故事。
那么关注别人了就真的可以记得说话对象吗?答案是肯定的。高比让一些参与者在讲述故事之前大声地叫出图片中名人的名字,这个举动可以让他们的关注度更多地放在对方身上,而控制组则什么都不做。如你所料,关注别人的小组,参与者更好地记住了说话对象。有时遇到靶记忆和源记忆一起出错的人,还会把你跟ta讲过的笑话再给你讲一遍……啊,人类。
当人们在向别人述说着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传输信息这个模块上,也就是传出信息的自己本身。而在和朋友们的聊天中,把自己的故事告诉别人不仅仅是传出信息而且会经常用到“我”这种词汇,于是更大程度上地提升了自我关注度。所以,当以后有朋友跟你说着重复的话,尽管你已经听了很多遍,但还是让他说下去吧。他不是啰嗦,也不是炫耀,只是说得太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