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消息称,中国大陆2月9日确诊并通报了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而早在2月1日,寨卡病毒就已经被世卫组织定性为全球性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至此,令世界各国政府和卫生组织频频警告,被视为可能比2014年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病毒更为严重,已在中南美洲肆虐的寨卡病毒,进入了中国公众的视野。
寨卡病毒大约在70年前被英美科学家首次发现于非洲的猴子身上,这种向来温和的病毒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到2007年“扫荡”西太平洋一座小岛并快速传播至中南美洲,尤其是今年以来,频频占据世界各大媒体头条。
寨卡病毒感染地区分布图。图片来源:美国疾控中心官网
WHO的统计显示,自2015年起,美洲、西太平洋、非洲及亚洲累计32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出现寨卡病毒的传播。去年夏天,寨卡病毒还看似其貌不扬,如今这种蚊媒病毒快速地在南半球传播。寨卡病毒的两种寄主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作为传播媒介使得寨卡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人们还没有有效的措施可以迎战寨卡病毒。只能从尽可能避免被蚊子叮咬等小处着手。例如撤除一些利于伊蚊繁殖的地方(废弃的轮胎、盆栽、空瓶等),以减少蚊子的数量;同时尽可能避免皮肤暴露在空气中,尤其是已经怀孕或者准备怀孕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