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柄东指 天下皆春

作者: 刘汉杰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6-02-04

本文详细介绍了古代中国关于北斗星与节气转换的观念,以及立春节气的起源、官方与民间的庆祝习俗,包括迎春、鞭春、咬春、戴春幡等,展现了立春这一传统节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古人的观念中,北极星是天的中心,是群星之主、天帝的居所;而靠近北极星的七颗星,人们用想象的线条把它们串连起来,形如勺水之斗,称作“北斗星”。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为斗身,称为“魁”;玉衡、天阳、摇光三星为斗柄,称为“杓”。古人以北斗星斗柄指向的变化来确定季节的转换:“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为了更有利于农事活动,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又进行了精细地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每月有二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所谓节气,也即时节和气候。就是把一年的时间均匀地分为二十四节,每节相隔约半个月,再根据气象、物象定出每节的名称,这便是二十四节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之首,同时又是一个传统的节日。立春时节,阳和起蛰,万物皆春。人们除了顺应节气安排农事之外,也迎春、鞭春、吃春饼、戴春幡……释放着对春天的渴望。

立春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先秦时期。据文献记述,早在西周时就有天子立春“籍田”的礼俗。所谓籍田,本指天子躬耕过的田地,也指天子躬耕的象征性行为。《国语》记载了西周天子籍田的过程:立春之前,天子和百官要斋戒三天。

斋戒期间,天子要沐浴,还要饮酒。立春之日,天子先以酒灌地,行祭祀之礼,然后象征性地耕一下地;接着百官按品秩每人耕三下,剩下的田地则由庶民耕完;最后,天子、百官和庶民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周天子的籍田礼俗具有传统祈年的意味,也有天子重视农耕的象征意义。到了战国时期,天子籍田的仪式从立春日析分出去,另择吉日举行,立春日则出现了天子迎春的活动。据《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前,天子要斋戒。

立春之日,天子率僚属到城东郊举行迎春祭祀,祭毕回朝,赏赐僚属,并颁布政令,施惠于民。

延至东汉,官府的迎春活动中出现了“耕人”“土牛”。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立春日清晨,都城官员著青衣、戴青帻、竖青幡,到东郊迎春。东门外立有事先用泥土制作的耕人和土牛,为向百姓昭示春耕,这些泥土制作物要一直保存到立夏时节。同时,朝廷还要颁布重视春耕的诏书。

唐代官方的迎春仪式仍如前朝:“每岁立春之日,祀青帝于东郊。”但在汉代“立土牛”的基础上,唐代出现了鞭打土牛的活动:“今天下州郡,立春制一大牛,饰以文彩。即以彩杖鞭之,既而破之,各持其土以祈丰稔。”宋代,迎春、鞭春活动已不限于东郊,也在府衙之内举行:“临安府进春牛于禁庭。立春前一日,以镇鼓锣吹妓乐迎春牛,往府衙前迎春馆内。”到了明代,国家对迎春礼仪做了明确的规定:“每岁,有司预期塑造春牛并芒神。

立春前一日,各官常服,舆迎至府州县门外。土牛南向,芒神在东,西向。”清沿旧制,立春前一日迎春,立春之日鞭春。

官方在举行迎春、鞭春活动的同时,民间也有咬春、戴春幡、贴春帖、立春占卜等习俗。立春之日,人们吃春饼、春盘、萝卜,称为“咬春”。据《燕京岁时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春饼是用面粉烙成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

春饼与时菜放在一个盘子里,称为“春盘”。春盘早在晋代就已出现,当时称“五辛盘”。五辛,也即5种带有辛辣叶的蔬菜,唐宋之后,称为“春盘”“菜盘”。但古人所说的五辛,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除了吃春饼、春盘,立春还吃萝卜。民国《天津志略》记载:“是月如过立春,多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腌、鲜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白莱、粉干、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

妇女多食紫水萝卜,谓为子孙萝卜,曰‘咬春’,谓可却春困也。”古人认为,立春吃萝卜不仅可以解春困,似乎还有增强妇女生育能力的功效,因此才又被称为“子孙萝卜”。

戴春幡也是立春的节俗之一。春幡也称“幡胜”“春幡胜”。立春之日,女子多以彩绢或彩纸剪出长条状花形,或戴在头上,或装饰在花枝之下,此即春幡。戴春幡的习俗早见于南北朝时,“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到了宋代,戴春幡的习俗已十分流行:“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等以为戏。”这一习俗一直传承至后世。在清代的钱塘县,迎春之后,“妇女各以春幡、春胜,镂金错彩为燕蝶之属,以相馈遗”。事实上,戴春幡不只是为了装饰,应该还有辟邪、求吉的信仰意味。

妇女戴春幡,儿童则要戴春鸡。所谓春鸡,就是用彩色棉布和棉花缝制成的布艺小公鸡。

立春这一天,家长把春鸡缝在儿童的衣袖或帽子上,称为“戴春鸡儿”。民众认为,“鸡”与“吉”谐音,“春鸡”寓意吉利。春帖又称“春帖子”“宜春帖”,是立春日的张贴之物。一般用有色纸剪出“宜春”二字,或书上吉祥祝辞,贴在门楣或门框上。此俗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唐代孙思邈《千金月令》有“立春日贴宜春字于门”的记述,宋人称其为“春帖子”。此俗在后世也多有传承。

另外,民间还有立春占卜的习俗。在清代的江苏太仓,田家以春牛占岁事:头黄主熟,又专主菜、麦大熟,青主瘟,赤主旱,黑主水,白主多风。身色主上乡,蹄色主下乡。是日喜晴暖,谚云“春寒多雨水,春暖百花香”。河北等地也有“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的谚语。

UUID: 95eef385-5bb9-48d7-a460-ff6414ddb4f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6年/2016-02-04_斗柄东指 天下皆春.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