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知道如何在野外寻找蜂巢取食。那时的人们将野蜂随意的放在一个容器中饲养,或者将蜜蜂居住的空心树段设法搬到住所附近,需要时割取一些蜂蜜和蜂蜡食用,简单而粗放。人们学会将野蜂在人工环境下生存下来饲养,就诞生了养蜂业。
云南省德钦县的白马雪山,这里从早餐就和蜂蜜结缘。当地的居民为傈僳族,虽然身处云南,生活习惯更为接近西藏。酥油茶、薄饼、配上大块的蜂蜜,就是一天的开始。
白马雪山下,我遇到了一个养蜂人老刘。老刘说,几年前有昆明的养蜂专家在这边两百多个县教学科学养蜂,他是第一个认真学习并坚持下来的徒弟。老刘热情地拿着他的蜂蜜问我们要不要尝一下,说都是新鲜收割的。定睛一看,里面还有白胖的蜂蛹在其中蠕动。
从未尝试过生吃带蜜和蛹的蜂巢,抱着既来之则试之的心态,我们都掰了一小块塞进嘴里咀嚼。味道并不坏,像甜玉米。但生吃蜂蛹并不值得提倡,尤其在野外环境。你并不知道蜜蜂采的花粉到底是不是有毒植物的,也不知道蜂蜜是否有受到过细菌污染。我们去的几天,一位壮实的小伙子就因生吃野蜂蛹引起食物中毒突然晕倒,幸好及时去医院治疗才没有大碍。
云南碧蓝的天空下,我们跟随他的脚步,来到了蜂箱前。这片山头上,蜂箱像小一个个小房子占领了地面区域。老刘向我们介绍说,这里有两种蜂箱,圆形的是旧式蜂箱。方形的是科学养蜂的蜂箱,所用的蜂种是中华蜜蜂。打开箱门,蜜蜂们便急匆匆、一堆堆地飞出来,迫不及待的要和青山中的花朵约会,这才让人领悟到“蜂拥而至”这个成语的含义。
养蜂人每隔15天就要收割一次蜂蜜。老刘说,今天刚好是他收蜂蜜的日子。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征求了老刘的同意之后就跟上他的脚步去参观割蜜的过程。收割蜂蜜期间,养蜂人会在山上搭建简易的工作棚,在这里完成工作。老刘捡起一些半干的野草,用草茎捆好,随后拿着扎好的野草,点燃上端再吹灭,红色的火星亮了,随后一缕青烟冉冉升起。老刘将蜂房打开,将带着烟味的草小心的凑过去,用嘴轻轻吹气,让烟雾更大,蜜蜂闻到了这刺鼻的烟味,纷纷逃散。在收割蜂蜜时,通过点燃野草来驱赶蜂巢上的蜜蜂。
从每个巢脾到每个蜂箱,养蜂人每15天就会重复一次蜂蜜的收割工作。每个蜂房有好几层,收完一个蜂房,还有好多个蜂房,养蜂也是个体力活啊。收割完蜂蜜,工蜂会继续筑巢,搭建王台饲育未来的蜂后,新建一个家族。一开始老刘对养蜂不太熟练,收成并不好。前一年蜜蜂得了病互相传染,死了很多很多,损失惨重。小小的蜜蜂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大,它们也有生老病死,有时候非常脆弱,不堪一击。
就老刘饲养的中华蜜蜂来说,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由于意大利蜜蜂的引进,时至今日,在中国,只有少数山区还保留有中蜂的野生蜂群,多数地区的中华蜜蜂都处于易危和濒临灭绝的状态,甚至在某些地区已经灭绝。在这场争夺蜜源植物和蜂蜜的战争中,东方蜜蜂惨败给了体型更大数量更多的西方蜜蜂,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了这一惨剧。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些国家级的中华蜜蜂保护区来保护本土的蜜蜂,来弥补曾经的无知带来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