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那些事儿

作者: 彭鹏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6-02-02

本文详细介绍了苹果的历史、种类及其栽培过程,特别是中国苹果的栽培历史和现代品种,如富士苹果的普及。文章还探讨了苹果的野生祖先——新疆野苹果,以及苹果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适应过程。此外,文章还涉及了苹果的颜色变化、口感特点,以及苹果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和用途。

或许苹果并不是你最喜欢的水果,但讨厌吃苹果的人,恐怕也不多。在水果家族中,苹果与柑橘、香蕉、葡萄并列为产量最高的“四大天王”,也被普遍誉为温带水果之王。今天我们说的不是苹果手机,也不是神曲小苹果,就来讲讲苹果自己的前世今生。

又大又圆、又红又甜的苹果,是果农们花了上千年才培育出来的。中国苹果,中国人最熟悉的苹果,或许就是上世纪6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富士苹果”了。尽管如今有许多比它更高级的苹果,但口感酥脆、酸甜适中、价格合适的富士,仍占了中国苹果产量的半壁江山以上。

能吃到富士这样的大苹果,是现代人才有的福分。苹果的祖先,是一种叫做“新疆野苹果”的植物,野生状态下的果实只有网球大小,味道酸中带苦,所幸还没酸到难以下咽。20世纪20年代,苏联著名植物学家瓦维洛夫确认它是栽培苹果的祖先。新疆野苹果原本生长在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后来伴随着人类迁徙、通商的脚步而扩散开来。

元朝末年,欧洲的栽培苹果传入了中国。那时中原地区其实也有苹果,称为“柰”,也可以吃。可那些远道而来的国外苹果,无论口感还是味道都远超当时的“国产货”,一时被奉为奇珍特供。从此之后,中国人逐渐开始栽培这些“洋苹果”,今天中国的两大苹果产区,黄土高原和环渤海湾地区,那里的苹果树都有外国血统。

作为砧木的野生种类,在荒野中摸爬滚打了多年,比娇生惯养的良种具备更强的忍耐力。把优良品种的苹果枝条嫁接在砧木上,果树也能获得相应的忍耐特技:山荆子耐寒,在东北栽苹果若不用它做砧木,多半要冻死;湖北海棠极抗病害,由它做砧木的苹果不会惹上白粉病的麻烦。同时,砧木几乎不影响果子的味道、口感、个头和外形。

欧洲人刚移民北美的那些年,带去的苹果苗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水土,纷纷死掉。就算长成果树,结出苹果的味道也大不如前。而且不光苹果受影响,小麦、葡萄等欧洲作物也一样长不好。在搞出适应北美的品种之前,酸掉了牙又粮食短缺的移民们也只好物尽其用,把这些酸苹果榨汁发酵,酿成了比葡萄酒略微温和的苹果酒,或是把它们切碎,烤成苹果派来吃。

其实,野生苹果和它们近亲的果实都很酸涩,或许在它们看来,甜滋滋的驯化苹果才是异类。对野生苹果来说,果肉就是它们的“贿赂”工具。当种子彻底成熟时,果肉甜度骤增,并很快腐烂,散发出果酒一般的甜味,吸引各种动物前来美餐,顺便把种子带走;在此之前,酸涩的果肉则是警告大家:“别吃我,酸着呢,还没到时候呢!”

我们在商场里见到的苹果,外皮颜色不管是深是浅,大都是红色系或黄色系。与许多水果一样,未成熟苹果的鲜绿色,来自果皮中的叶绿素;等苹果成熟后,果皮内就逐渐产生带来红色的花青素,盖住了原本的青绿底色。根据叶绿素含量的不同,不同种类的苹果底色深浅有别。底色为浅绿色的苹果,成熟时就会呈现鲜艳的亮红,或是混合了黄色的橙红,典型代表就是富士苹果。

常吃苹果的人都知道,好的富士苹果,买回来一直放到果皮起皱,也依然是脆脆的。其实,像蛇果、黄香蕉这样软绵绵、面乎乎的苹果品种,刚摘下来时口感也很爽脆,但只要贮存上一阵子,就变得果肉疏松,口感绵软,也就是北方人俗称的“面”。不同于旷日持久的甜咸大战,苹果的“脆面大战”没什么悬念,市场上一般还是默认脆苹果才是好苹果。

UUID: 22c9084e-9861-4011-a994-b9396e68140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6年/2016-02-02_苹果那些事儿.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