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纳笔下的“幽灵岛”

作者: 董子凡

来源: 博物杂志官方微信

发布日期: 2015-04-23

本文探讨了凡尔纳小说中的“玛丽亚·特里萨岛”(达抱岛)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问题,揭示了该岛被认为是“幽灵岛”的事实,并追溯了其命名历史和地理探索的历程。

如果你读过凡尔纳经典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应该不会对“玛丽亚·特里萨岛”(达抱岛)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在今天许多国家的世界地图上,都标出了这个南太平洋角落里的小岛。然而,从来没有人登上过这片“陆地”……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一位苏格兰爵士乘游艇出海时,捞上了一个漂流瓶,里面是来自格兰特船长在船只失事后发出的求救信。

可惜信件损坏严重,只有纬度“南纬37°”而没有经度……爵士夫妇带上格兰特船长的儿子、女儿以及一干人等,沿着南纬37°绕地球转了一圈,终于在玛丽亚·特里萨岛(法文称达抱岛)上找到了落难两年的格兰特船长……(100多年前的老书不算剧透吧?)在续集《神秘岛》中,凡尔纳幻想出来的“林肯岛”,也是玛丽亚-特里萨岛边上的好邻居。

凡尔纳笔下的玛丽亚·特里萨岛是这样的:“那是一片峭岩,孤悬在太平洋中间,离美洲海岸1900公里,离新西兰810公里。在北边,靠近的陆地是法国的保持地帕摩图群岛(今土阿莫土群岛)。在南边,一直走到南极冰区都一无所有。没有一只船跑到这荒僻的小岛上来勘察过,只有喜爱风暴的鸟类在长距离的跨海飞行中,跑到这个岛上来歇一歇脚。”

作为一个初中时不追星不看动漫只迷凡尔纳的脑残粉,当年的我翻开国内的世界地图,搜寻南纬30°到40°之间的南太平洋海面,果然找到了一个“玛丽亚·特里萨礁”,弯弯曲曲的符号表示珊瑚礁。在今天出版的地图上,依然标注着它的存在。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集》(2013版)上,标出了“玛丽亚·特里萨礁”。

在它附近的“埃内斯特·勒古韦礁”,有时被凡尔纳爱好者以为是《神秘岛》当中“林肯岛”的原型,但其实该岛1902年才被发现,而《神秘岛》发表于1874年。这个“玛丽亚·特里萨礁”(Maria-Theresa Reef),跟18世纪那位著名的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Maria Theresia)没啥直接关系,而是来自一艘美国捕鲸船“玛丽亚·特里萨”号。

1843年,这艘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捕鲸船,在南纬37°00′、西经136°39′的位置,发现了一座大约8公里长、3.2公里宽的珊瑚礁小岛,便以船名命名了它。至于其法文名字“达抱岛”(Tabor),则来自“玛丽亚·特里萨”号的法裔船长阿萨夫·P·达抱(高卢鸡的自尊心是有多脆弱啊)。

根据当时记载,玛丽亚·特里萨岛有时露出海面1米多,有时则会被海浪完全淹没,所以有些地图也称它为“礁”,认为够不上“岛”的资格。19世纪中期,欧美的捕鲸活动开始深入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那里有全球最大的鲸类种群。但由于南半球陆地较少,在南纬40度以南形成了强劲的西风带,风高浪急,对风帆动力的木壳捕鲸船来说异常艰险。以19世纪中期的航海技术,这个发现按说应该比较靠谱了。

可是由于这个小岛地处偏僻又没有开发价值,100多年间没有哪个国家对它宣示主权,1957年的一次考察也没发现它的踪迹。到了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军舰Tui号对这片海域进行了大范围搜寻,仍然没有发现任何浅滩或岛屿。他们的测量还表明,附近海底平均深度足有大约5000米,只有少量的海底山峰。而且,南纬37°已经接近狂风大作的“咆哮西风带”寒冷海域了,纬度太高,并不适合珊瑚生活。

1983年,人们把玛丽亚·特里萨礁重新定位为南纬36°50′,西经136°39′,是原位置东北方1000多公里的地方。但这里位于西南太平洋海盆,附近平均深度3000~4000米,就算海盆西部最浅处的深度也有1588米,仍然不可能有露出海面的海底山峰!对于玛丽亚·特里萨礁这样“查无此人”的小岛,地理学界只好称之为“幽灵岛”,无法证实它的存在。

真该感谢凡尔纳老爷子,让许多少年在不知道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在哪里的时候,就先记住了这个幽灵岛的名字……最后致敬一下凡尔纳老爷子~

UUID: 2d7807ac-3fe2-4a00-9d3e-9f2309335bd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4-2015年/2015-04-23_【午间冷知识】凡尔纳笔下的“幽灵岛”.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