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

作者: 孙宏涛

来源: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发布日期: 2015-04-22

文章讨论了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及其预防措施,指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原因,并提供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具体建议。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由2004年的37.5%上升至2010年的40.7%,居各类疾病之首,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即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

长期以来,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这种全球性“传染病”的发病趋势,似乎正在慢慢地迁徙——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得这些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更加不堪重负。从1993年到200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平均医疗费用年增长率为17%,远远超过GDP的增长率。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却呈下降趋势,美国花费了30年的时间,把全民平均寿命延长了6年,其中主要得益于心血管疾病的下降。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不禁要问,造成这种疾病“迁徙”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是有着其内在客观规律的。

我们知道,社会发展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也必然遵循着某种“规律”,而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其成因、发展现状与人们的身心、生活方式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当经济处于粗放式增长形式的时候,人们会为了扩大短期的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时期,我们的健康意识也往往“陷”于此种模式,今天没病,那么明天的健康明天再说。

在这种大前提下,人们对于疾病的认知仅仅局限于治疗,而预防疾病则实属浪费“经济成本”的事情,也是一件十足的“赔本买卖”。全社会这种缺乏对未来疾病预防的短视,必然决定了在社会经济增长模式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对于健康的福利保障也不会跳开“治疗”的狭隘圈子。全社会疾病预防意识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到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造成心血管疾病在公众间的蔓延——这就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的情况。

所幸的是,在走过一段弯路之后,在沉重的医疗账单面前,欧美国家逐渐惊觉起来,其政府和民众都深刻意识到:凡事,有所思,有所防,则事半功倍,预防的费用会远远小于大批量治疗的费用。正可谓:上医治于未病,“治未病易而无迹,治已病劳而罔功”。于是,心血管病这种重在预防的疾病,在欧美国家基本上得到了有效遏制。

我们“拷贝”了欧美国家20世纪的生活方式,吃肉多,吃蔬菜少,喜欢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其结果就是从儿童到大人,胖子随处可见;同时,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多人都忽略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2004年全球52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心脏病研究证实:心血管疾病完全可控可防,普通大众若能控制或者杜绝如下危险因素,就可能防患于未然: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乏蔬菜水果、精神紧张等。以吸烟为例,戒烟不仅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率,而且也是改善心血管疾病症状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有研究表明:戒烟可降低冠心病的远期死亡率,所需费用也仅为2000~6000美元(通常降压治疗的费用为9000~26000美元)。由此可见,改变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不但可以防病,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医疗费用,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不科学的膳食结构,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完全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少吃富含饱和脂肪酸或胆固醇过多的肥肉、动物油、高脂奶品及蛋黄、动物内脏等食品;提倡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食用豆制品和液体植物油;提倡低盐饮食,不要吃的“太咸”;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七八分饱。2.严格戒烟;不饮或少量饮酒,可以适量饮用红或白葡萄酒,因为葡萄酒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从而减少患冠心病的危险。

3.培养健康、规律的作息习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及过度疲劳;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学会减压、放松。4.进行规律的、适当的体育锻炼;控制体重,若超重,要适当控制饮食或增加运动。5.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定期体检,以便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一场关乎千家万户的心脏保卫战,完全可以因为您的些许改变而结局不同。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细微小事做起……

UUID: 6727c996-9a7a-472c-b16e-7001d927217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5年/2015-04-22_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