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世界上第一本学术期刊《哲学学报》创立350周年,在开放获取以及其他出版创新平台的冲击下,传统学术出版面临着一系列的威胁。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学术出版会很快走入坟场。技术进步带来的学术出版革新同样有其自身的种种缺点,在开放期刊论文质量难以保证的现状下,传统出版仍会是学术交流的主要方式。不过在下一个350年,显然将不会维持这样的局面。
2015年,是世界上第一本学术期刊《哲学学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创立350周年。3月6日,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上上下下为这一伟大时刻忙碌着:从出版纪念特刊到对于学术交流的讨论,从论文发表到如何科学写作,英国皇家学会显然非常重视这具有象征意义的时刻,因为《哲学学报》开启了近现代学术交流和同行评审的时代。
作为学术出版的翘楚,《哲学学报》在学者的心目中曾与当前三大奢侈期刊“CNS”(Cell、Nature和Science杂志)拥有同样崇高的地位,说它们“奢侈”是因为它们不仅拥有极高的拒稿率,同时仍能吸引全世界的优秀学者趋之若鹜。《哲学学报》曾经也有这样的魅力。
难怪一百多年前,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这样评价《哲学学报》:“哪怕全世界所有的书都烧毁了,只要《哲学学报》还在,整个物理学科的基础就依然安全、不会动摇。”而如今,如果赫胥黎还健在的话,给予这样的评价估计会被贻笑大方。
学术论文是学者向其他同行展示其科研成果的一种古老的方式,自《哲学学报》诞生后,它就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
然而,传统学术出版高昂的时间成本让很多学者怨声载道。提高学术交流效率以及节约经济和时间成本,是目前学术出版界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学术论文发表拥抱数字革命之时,一种更加有效的知识传播方式——开放获取(Open Access)期刊就陆续出现了。
它们正在吞噬着传统学术出版的市场份额,事实上,这也与传统学术出版长期以来忽视自身缺点不无关系,尽管开放获取目前仅仅在学术出版中贡献了10%左右的力量,但是作为一个与时俱进、使用互联网技术的学术出版方式,未来它们会赢得更多学者的青睐。
尽管如此,如果有人现在就唱衰以《哲学学报》为代表的传统学术出版,其实也有些盲目乐观。
350年来,《哲学学报》长盛不衰,除了拥有强有力的学会支持、前卫的战略思维、与时俱进的观念,高质量的论文更是它生存下来的关键。技术的进步自然会带来学术出版的革新,开放获取、预印本是这一革新带来的产物,但是如果让开放获取来承担整个学术研究未来命运的话,那么很显然,我们忽略了它们自身存在的种种缺点。在开放期刊论文质量仍难以保证的现状下,传统学术出版仍会是学术交流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