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繁花中,有种小花总是一朵朵聚集在枝头,虽不浓艳却纤弱可爱、香气逼人,这就是丁香。它们与常见香料中的“丁香”,是不是一回事呢?是不是把路边的丁香花摘下几朵,拿回去就能炖汤……作为观赏花卉的丁香,是低矮的灌木或小乔木,原产我国华北、中原地区。相传上古时代,炎帝之女瑶姬在出嫁前忧闷而死,葬于巫山之南,后被楚人奉为“巫山神女”。唐代“诗鬼”李贺也曾到巫山拜访瑶姬的祠堂,看到了一种花。
这花是花瓣互相连结成长筒,雌蕊雄蕊都藏在长筒里,纠结在一处,恍若瑶姬离世时的纠结心绪。李贺由此而写了两句诗:“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那纠结之花,就是诗中所说的丁香。
开出“丁香花”的丁香是木犀科植物,春季开花,小花为筒状、上部4裂,多朵小花聚集在枝头。丁香在未开放时,花蕾如同打结的形状,因此民间称之为“百结花”。
又因花开时形如长筒,花蕊尽藏其中,寓意心有千千结,于是丁香、丁香结都被用来比喻人们心中暗藏的情思愁绪。前几年流行的一首网络歌曲《丁香花》,也是借丁香花表达了忧伤的氛围。即便如此,丁香花的优雅姿态和清幽香气,却也令人沉醉其间,使它们成为受人喜爱的花卉,并不被视为不祥之花。
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丁香”又名鸡舌香,因外形似丁子(钉子),民间又称其为丁子香。
这种所谓的“丁香”产于南国,具有浓郁的香气,既可为烹饪佳品,也可佩带在身上,令身体散发出香味,还可入药。由此之故,有北方人将丁香花如法炮制,试图作为香料,但效果不佳……与此同时,欧洲人正疯狂追求“丁香”以及胡椒、肉豆蔻等香料植物,不远万里入侵南洋。其中荷兰人为了搞垄断,在自己占领的安汶岛大量种植“丁香树”,而把周围各岛的“丁香树”都付之一炬。
直至清代之后,中国人才终于弄明白了,世上原来有两种“丁香”。为了区分,作为香料的那个丁香被称为“丁子香”,而作为花卉观赏的则称为“百结花”、“丁香花”或“紫丁香”。按照植物学分类,丁香花属于木犀科,而丁子香属于桃金娘科,差得还挺远。丁子香用作食物香料的部分,是它们的花蕾,含有香气浓郁的“丁香酚”,晒干后可以长期保存。作为香料的丁子香是桃金娘科植物,花具有很多雄蕊,和丁香花大不相同(摄影/余丽莹)。
晒干的丁子香花蕾,炖肉煮汤都可以用,在中式烹调里与八角、桂皮、花椒、小茴香合称为“五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