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代皇族中,喜欢琴棋书画、诗词古玩的数不胜数,但爱钻研博物学的却不太多,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sù)就是一个。众所周知,朱元璋的子孙名字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偏旁依次排的,他的儿子们都是“木字辈”,比如太子朱标(建文帝朱允炆之父)、四子朱棣(明成祖)等等。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对儿子们实行分封制,老五朱橚(1360~1425)先是被封为吴王,后改封为周王,就藩于开封。
朱橚与四哥朱棣是一母所生,青年时就对医药和植物学颇有兴趣,组织学者编写了医药学著作《保生余录》和《普济方》。但他在政治上也并不是个省油的灯:1389年,朱橚因为私自离开封地到凤阳,获罪被迁往云南,两年后才被允许返回;1398年太祖驾崩,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朱橚也和众多皇叔们一样对侄子的皇位蠢蠢欲动。没过多久,朱橚被次子朱有爋举报图谋不轨,于是又被流放云南,成了第一个被建文帝开刀的藩王。
不过跟后来几位被杀或自杀的兄弟相比,朱橚的运气还不错:不仅留得了身家性命,而且他在云南这个植物王国也如鱼得水,有种类繁多的药用、食用植物可供研究,还根据以往经验编写了一部方便实用的医书《袖珍方》,供医药水平落后的当地使用。几年后四哥朱棣夺了权,为稳固人心恢复了弟弟的爵位和封地,朱橚平安回到了开封。15世纪初是明代气候的平稳期,但位于中国南北交界的中原地区,总是大灾小灾不断,灾民成群。
经历了一番折腾,朱橚对政治上不再有太多想法,而是把热情都投入到了植物学上。不过与年轻时一样,他对植物学的兴趣不是沉迷于观赏花木,而是为民所用:研究可以吃的灾荒植物。为此他组织编写了自己最著名的代表作——《救荒本草》。《救荒本草》重视实际观察、细节描写和配图,比以往的中国本草著作更接近现代植物学书籍。
《救荒本草》出版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是一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尤其是食用植物、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全书分上下两卷,记载植物414种,其中出自历代本草的有138种,新增276种,都是开封以及附近河南、山西一带出产的本地植物。
当时还没有现代分类学,因此《救荒本草》是以草、木、米谷、果、菜这种“亲民”的传统分类法来分类的,在各部之下又进一步分为叶可食、根可食、实可食等,还附有加工和烹调方法(既然是救荒植物,就别指望有多好吃了)。让人又恨又爱的苦瓜,在我国的首次记载就出自《救荒本草》,是郑和下西洋时从东南亚引进的蔬菜。《救荒本草》中称它为“锦荔枝”(这个名字……),记载如下:叶似野葡萄叶而花叉多,叶间生细丝蔓。
开五瓣黄碗子花,结子如鸡子大,尖稍,纹绉状似荔枝而大,生青熟黄,内有红瓤,味甜。与以往的中国本草(植物学)书籍不同,《救荒本草》的重点不在于古籍考证,而更多来自直接观察,而且每种植物都配有精细的木刻插图,更接近西方近现代的植物学著作,实用性也比较强——毕竟是给人救命的书啊!在编写过程中,朱橚还建立了自己的“植物园”,把采集的野生植物种植在园里仔细观察。
这本书在明代翻刻了多次,明代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这些响当当的巨著,都引用了里面的不少内容。1425年朱橚去世,谥号定王。20世纪著名的那位李约瑟评价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对于一位锦衣玉食、卷入政治斗争又得善终的封建王爷来说,这可是个很高的评价了。朱橚的陵墓——位于今天河南禹州市的定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