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安徽蚌埠、安庆、合肥、滁州、马鞍山、淮南等六市种植的“两优0293”发生大面积减产、绝收。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多次向国家农业部上书,要求重新审定超级稻“两优0293”的种植区域。据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2014年12月30日出具的《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关于常秀亮举报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有关情况的调查汇报》显示,2014年8月以来,该省天气持续阴雨、寡照,气温低于常年同期。
“这正属于典型的‘稻瘟病’气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最能“激发”稻瘟的气候条件,是气温在25—28摄氏度之间,湿度保持在90%以上。对于有着“高感稻瘟病”缺陷的“两优0293”水稻品种,稻瘟病发生特别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部分田块绝收,也并不意外。也正因连连下雨,在稻瘟病爆发后,打农药也无力回天,无法挽救这批水稻。就个人来看,这次绝收的确是气候引起的事件,可以视为“天灾”。
但造成如此重大的损失,和推广的不当也有很大关系。从“超级稻”的定义来说,最开始的确是指“具有显著高于其他水稻品种产量的水稻品种”。所以无论是从常规育种还是杂交育种来说,产量是一个最为主要的农业性状。然而,产量这个性状,是由多个因素所决定的,最基本的可以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于一个给定的品种,遗传因素是确定的,因此对产量起到影响的是其所处的环境因素。
环境是一个变化量,由于土、水、肥、温、病害等不同而不同。我们通常看到的进行品种审定时的产量,通常是在最优化的土壤和水肥温度下所测得的产量(所谓最高产量),和在不同地区多个样地中的平均产量(大田平均产量)。而在宣传中看到的所谓“超级产量”,通常又只指最高产量。因此,实际种植产量一定是低于宣传的“超级产量”。不过二者间存在正相关,因此相较于普通品种来说依然可视为“超级稻”。
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即农民自己种植所的的实际产量),还有一些难以预测的、重大的产量影响因素存在,例如倒伏、病害等因素可造成实际产量的剧烈变化。因此在品种审定过程中,会专门对水稻品种的抗倒伏性、抗病虫害性等进行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对遗传因素带来的显见产量性状的重视程度,往往高于对抗性性状所带来的潜在产量性状的重视程度。
对于这次事件的主角“两优0293”来说正是这样。从最高产量和平均产量来说,高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对稻瘟病抗性弱,因此成为了一个潜伏的风险因素——在无病害的情况下皆大欢喜,但一旦病害来袭,就会造成严重损失。换句话说,虽然具有高产性,但稳产性差。
对于稳产性差的品种,在进行推广时尤其需要谨慎,必须更为严格的划定推广范围和推广条件。例如不得在病害高发区推广、加强推广区气象条件观测和预测等,以此降低不可控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然而这方面“两优0293”做的并不到位,从报道可见在安徽多个地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因此,去年年底的气相条件,恰好满足了稻瘟病的发病要求,因此造成了大规模的减产和绝收。
因此通过这个事件给了我们几点启示:一是在注意高产性的同时,必须同样注意稳产性。因为偶尔一次的低产,可能就能拉平几年的高产。这对于种植者的利润影响很大。其次,对超级稻的评价指标,应该抛弃“唯产量论”的旧有思维模式,加强抗性性状在评价中占有的比例。第三,在宣传和推广中,应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品种种植,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