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意识上传到计算机?也许永远不行

作者: George Dvorsky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4-04-23

本文探讨了将意识上传到计算机的可能性,并列举了八大理由说明为何大脑无法被数字化。这些理由包括大脑功能可能无法被计算、意识难题无法解答、捆绑问题无法解决、泛灵论和身心二元论的挑战、道德难题、无法确认上传是否奏效以及被上传心智的脆弱性。

许多未来学家预测,终有一天我们能将心智上传至计算机,且能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自由翱翔。这是可能的——然而仍有不少棘手的问题需要考虑。以下八大理由告诉你为何大脑无法被数字化。

话说回来,此设想并非空穴来风。不少重要的思想家都表达了对该可能性的支持,包括著名未来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机器人学家汉斯·莫拉维克、认知学家马文·闵斯基、神经学家大卫·伊格曼等多人。

当然,怀疑论者乐于趁机揭穿意识上传的伪装。毕竟,宣称我们能够将意识思维转移至计算机可是件相当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是多数标准的悖论都走不了多远。典型的异议围绕于处理能力不足、存储空间不够,或是担心超级计算机速度过慢、不稳定且易导致灾难性后果这几点——在摩尔定律、兆级计算潜力的围攻下,这几点担心都不足为虑。另一个流行的异议是心智无法脱离肉身而存在,不过被上传的心智完全可以拥有一副模拟的身体,活在一个模拟的世界中。

然而,平心而论,确实存在不少科学上、哲学上、伦理上,甚至是安全上的担心,能够有效地限制甚至阻止意识上传的出现。以下是最为严重的八点。

一、大脑功能可能无法被计算

心智上传的支持者易陷入大脑是不是一台图灵机的争论中——该观点认为有机个体的心智不过是一台经典的信息处理器而已。此假设来源于邱奇-图灵论题,同时也是当代认知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但并非人人都相信大脑与计算机之间可以类比。在波士顿举行的2013年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年会上,神经学家米格尔·尼科莱利斯如是说:“大脑是不可计算的,任何设计也无法将其复制。”他将意识上传的观点称之为“扯淡”,称其永远不可能实现,并说“许多人都在传播通过计算机可以模仿大脑这一观点。”尼科莱利斯认为人类意识不可通过硅元素进行复制,因为其大部分重要特征都是数十亿个细胞之间不可预测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股市涨跌之所以无法预测,正因为它无法被计算。”他说,“即使拥有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芯片也创造不出意识。”

二、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解答意识难题

撇开大脑的可计算性不谈,我们可能永远无从解释我们是怎样以及为何会拥有感受性的,这也称为现象经验。

根据心智哲学家大卫·查尔莫斯的观点,我们或许能解答人类认知的简单问题,比如怎样集中注意、回想记忆、歧视,以及处理信息。但若要解释传入的感觉如何转译成主观感受——比如对于颜色、味道或是音乐美妙声音的体验——被证实是极其困难的。此外,我们尚未完全清楚为何人会拥有意识,为何我们不是“哲学僵尸”——一种假设的生物,其行为反应似乎显示存在意识,但没有内在的心智状态。

在他的论文《积极面对意识问题》中,查尔莫斯写道:

该如何解释为何会存在某种东西可以思考心智意象,或是体验情感呢?人们广泛同意体验由物质基础所引起,但对于其为何会如此被引起,我们尚无很好的解释。为何物理过程会理所应当地引发丰富的内心体验?这很不客观合理,却是事实。

如果有任何问题符合意识问题的标准,且说服查尔莫斯,就是这个。

三、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解决捆绑问题

即便我们弄清了大脑形成主观体验的过程,经典的数字计算机也无法支持统一的能感知的心智。这被称为捆绑问题——即我们无法理解心智是如何天衣无缝地分离元素并整合问题的。更不用说了解图灵机是否可以支持这些功能了。

更具体地说,我们仍需要弄清大脑是如何在复杂形态中分离元素的,从而将其区分为离散对象。捆绑问题同样描述了一个物体,比如处于背景中或是我们的外围经验中的物体,乃至情感这样抽象的物体,是如何被整合成一致、连贯的体验的。

认知神经学家安蒂·瑞文苏曾说:“由此可知,捆绑问题是寻找这样一种机制,它使得外部世界中的‘客观’实体映射到大脑内相应的神经实体。”

没人知道我们的有机大脑是如何耍这个花招的——至少现在还没有——也不知道数字计算机是否可以胜任知觉的捆绑。

四、如果泛灵论属实

尽管颇具争议,但泛灵论可能属实。该概念主张意识是世间万物最基本、不可或缺的特征。听来或许有些新纪元运动的感觉,但是该理论正在逐渐流通开来(尤其在考虑到我们无法解答“难题”的情况下)。

泛灵论认为任何物体皆有心智。

神经学家斯图尔特·哈梅罗夫提出意识与现实世界的一个基本成分有所关联——此处的“成分”类似于质量、自旋或电荷这类现象。根据此观点,意识的原理可以在与重力或电磁力无异的自然界的另一种力中找到,很像是一种基本知觉或意识。正如哈梅罗夫所说,“这些成分本就如此。”同样地,大卫·查尔莫斯也提出了所谓“两面论”(又称属性二元论),即信息同时具备物质与体验两个方面。

泛灵论同样吸引了部分量子物理学家(考虑到我们存在于埃弗莱特宇宙中,他们开始推测意识在量子方面的可能)以及像盖伦·斯特劳森这样的物理主义者的注意(他认为心理与体验方面同属于物质范畴)。

这之所以会成为心智上传的阻碍,原因在于意识也许并不具备基底中立性——此概念是邱奇-图灵论题中的常客——实际上依靠的是特殊的肉体和物质结构,通过数字或算法模拟的意识很可能不存在。因此,要使一个经典的冯·诺依曼结构中产生意识,就等同于企图在虚拟环境里使用0和1去分裂原子一样不可能做到。

五、如果身心二元论属实

意识处在大脑之外的某处,类似于某种灵魂或是鬼魂,这个看法也许更具争议。此观念主要与17世纪的哲学家勒内·笛卡尔有关,他推测心智是种无形的物质(与物理主义者对于心智与意识的解读恰恰相反)。因此,有些二元论的支持者(乃至活力论的支持者)认为意识存在于可知科学之外。

不用多说,倘若我们的心智位于身体之外的某处——比如在某处的桶子里,或者在更诡谲的情况下,位于某个模拟模型中(例如《黑客帝国》的模式)——那么将我们自己上传的几率几近为零。

六、如果其发展难以避开道德难题

撇开哲学与科学上的忧虑不谈,某些道德原因同样能使人放弃这项计划。只要我们发展上传技术,必然需要同时对动物与人类开展一些侵害性实验。潜在伤害极为显著。

上传模式通常包含扫描与映射个体的大脑,或是连续切片。若是类似于老鼠或驴这样的试验对象,则可以被完全麻醉,并最终需要在数码基底中重新醒来。一旦成功,我们极有可能对于其内部的主观体验毫无概念。其大脑可能已彻底损坏,遭受严重的精神与身体上的痛苦。因此说我们早期在上传技术方面的努力很难做得完美,而且很可能极为残酷,并非不无道理。

而当首位人类即将被上传时,可能需要考虑十分严肃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尤其考虑到要将一位活着的、具有权利的人类的生命进行转移。

七、可能没法确认其是否奏效

这也带出了下一个话题,即上传后的怀疑论。人类永远不可能确认是否真的创造出了自己的复本。这是意识问题的延续——我们将面对这样的不确定性,也许我们并没有转移自己的心智,而是仅仅对自己进行了复制。

因为我们不能测量意识——无论是从性质上还是质量上——上传需要信念上的巨大跨越——这种跨越可能导致彻底的无意识(例如哲学僵尸),又或者是其他不可知的情况。而依赖被上传个体的意见也毫无帮助(跳进来吧,这水好着呢……)。

哲学家大卫·皮尔斯在给我的一封电邮中这样写道:

把它想象成一盘棋。如果我告诉你怎么走,你便可以如实重现棋局。但对于棋子的结构你却一无所知,或者实际上它们根本没有结构(如果我是在线下棋的话)。同样地,我认为,这个比喻也可用在意识的结构上。在满足可能性的前提下,基于基底的心智需要与基于基底的感受性区别开来。

也就是说,数字基底里的意识体验可能与模拟意识的体验大相径庭。

八、被上传的心智在抵御入侵与侵害上很可能过于脆弱

一旦我们的心智被上传,就会从实质上无法避免地与巨大的上层计算结构相连接。其后果就是,被上传的大脑对于蓄意攻击及其他不可知入侵的抵御总会显得过于脆弱。

为了避免这点,所有被上传的人都需建立个人防火墙,以防止被重新编程、被监控、被损毁、被利用、被删除,或是被强行复制。这类威胁可能来自于其他被上传者、流氓AI、恶意脚本,甚至是当权者(例如作为一种灌输秩序和控制的方式)。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即便是最严格的安全措施也无法阻挡复杂的攻击;被上传的心智永远无法确保其自身安全。

UUID: 8b901534-2a0d-46f9-be66-c82c263b223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4/2014-04-23_将意识上传到计算机?也许永远不行.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