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角色缘何异化?

作者: 刘洋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14-04-21

文章探讨了大学教师角色异化的原因,从教育者、被教育者以及管理制度三个角度分析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看到中国科学报微信发布了王进老师的博文《老师的十八种另类角色》,列出了大学老师除了老师之外的精神科医生、面摊老板、监狱警察……等十八种另类角色,颇有感触。看似轻松幽默的行文,实则反映了国内高等教育的诸多顽疾;读毕引人深思。

博主尝试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从教育者、被教育者以及管理制度三个角度来聊聊导致大学老师角色异化的缘由。首先是作为教育者,大学教师本身存在诸多问题。

当下高校不少教师可能既缺乏在专业上的深度与自信,又缺乏中国传统“士”的社会抱负和担当——也就是说无论现实还是理想层面,都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导致出现文中提到的精神科医生等角色。大学老师在专业上的短板,直接导致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也无法培养学生安生立命的本领。

不少教师是博士毕业后,直接从校园走向讲台,缺乏行业领域的深度了解,导致在讲台上不接地气,学生们学起来更是不知道学来何用——这一问题在工科尤为明显。

大学老师社会责任以及人文素养的缺失,则可能造成学生们缺乏激情、理想和追求,在迷茫中浑浑噩噩度日;无法激发学生们的专业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兼济天下”的抱负;进而导致课堂以及科研中缺乏激情与理想。作为被教育者的学生及其家长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家长对大学的期待和要求过高,期待考上大学就一步登天,甚至有高中老师宣扬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另一方面,缺乏对知识的了解与尊重,上地质大学那阵子,甚至有人问我会不会看风水……。部分学生则缺乏西方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却学会了投诉等对教师的抗争行为;缺乏东方传统的尊师重道,却保留了对“师父”的依赖心理。

作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纽带,高校的管理制度,在大学教师角色的异化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量化、僵化的考核及管理机制,既束缚了大学教师们的成长与热情,又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唯论文的科研考核体系,直接的扼杀了大学老师的探索欲望与教学热情;导致大学教师们有限的精力挣扎在科研凑论文与教学备课以及考核之间。

深层次来看,大学教师角色的异化问题,源于社会及教育体系的转型,以及全球化的文化冲击等因素。

具体到问题的解决,窃以为管理部门需要给予教师足够的尊严、物质生活安全感以及信任,以刺激大学教师们追求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中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自我实现;这是实现大学教育良性循环的前提。大学教师们则需要不断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或者高层次的思想境界;高素质的大学教师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学生及家长可能需要主动积极学习并尊重知识;在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也要意识到高等教育的局限性。

最后,希望大学教师早日回归到安心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角色上来。

UUID: 919f2e76-5fcb-45d9-bc4d-8ddc5476c97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3-2014/中国科学报_2014-04-21_大学教师角色缘何异化?.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