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文章索引
首页
>
2013年
> 10月
王贻芳、陆锦标获美国物理学会潘诺夫斯基奖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研究员与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陆锦标教授因领导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首次测量出中微子混合矩阵的θ13,荣获2014年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此奖项由美国物理学会设立,旨在表彰实验粒子物理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研究发现水稻芒的缺失受人工驯化选择
研究发现,水稻芒的缺失是由于人工驯化选择的结果,An-1基因在栽培稻中的表达变化导致了芒的退化,同时也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这一发现为理解人工选择机制和栽培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分子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信息。
院史丨钱三强诞辰101周年
钱三强院士是我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还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对我国核武器的研究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精神和事迹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
研究证实辽宁岫岩坑为中国首个陨石撞击坑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发表论文,证实辽宁岫岩坑为中国首个陨石撞击坑,并详细研究了其成坑过程与形貌特征,揭示了坑的形成、演变及其科学和教育价值。
白春礼向中国科学院全体职工致以国庆节问候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国庆节向全体职工致以问候,感谢他们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并鼓励大家继续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拍出水下精彩
本文介绍了水下摄影的历史发展和技术进步,从19世纪的笨重设备到现代数码相机的便捷,展示了水下摄影的演变过程。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和Thomas C. Südhof,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他们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如何精确控制物质的运输和投递,这一发现对于理解神经学疾病、糖尿病和免疫学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微波探测:给大气做“CT”
中国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C星携带的新一代微波湿度计成功传回首批大气监测数据,标志着我国成为国际上首个利用同一台设备实现大气湿度与温度探测的国家。该微波湿度计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微波遥感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升伟、王振占团队研制,具有高频率、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特点,推动了我国气象卫星微波遥感技术走向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光子轨道角动量的量子存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携带轨道角动量的单光子脉冲在冷原子系综中的存储与释放,这一进展为高维量子存储单元的建立和高维量子中继器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对提高量子通信效率和构建远距离量子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大腕”眼中的核能“阿喀琉斯之踵”
本文讨论了核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安全问题,特别是日本等灾害频发国家在核电开发上面临的挑战。文章还提到了国际上对核能发展的不同态度,以及中国在核能安全方面的特别关注和第四代核电站的建设。
2013年诺贝尔医学获奖者简介
2013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授予了詹姆斯·E·罗斯曼、兰迪·谢克曼和托马斯·聚德霍夫,他们因在细胞内机械运输机制的研究而获奖。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神经突触的形成和功能,还为理解早老性痴呆、自闭症等疾病提供了分子机制的线索。
陈佳洱:一流的科学家会影响一个时代
陈佳洱院士分享了他不同时期的“中国梦”,从童年时期的驱除外侮,到青年时期的科技强国,再到现在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他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提到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之源,一流的科学家对时代和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