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种过的水稻能有多好吃?

作者: 李增高

来源: 格致论道讲坛

发布日期: 2024-05-09

李增高,85岁,回顾了京西稻的种植历史及其文化底蕴,分享了自己在水稻育种方面的经历与成就,强调了京西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希望能继续推动其发展与传承。

85岁的我已经种了60多年。育种成功之后,我的心情非常痛快,因为我也能够为生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我是李增高,今年85岁了。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要先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上北京地区的水稻种植情况。北京的水稻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考古学家在通州的路县故城遗址发现了稻谷遗存,其年代大致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

到东汉时期,张堪出任渔阳太守,在顺义、怀柔等十几个县发展水稻生产,出现了史学家记载的“渔阳惠政”。海淀区水稻的种植起源于三国曹魏时期。当时刘靖驻守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因为从南方运输粮草不便,他就决定发展水稻生产。他在漯河(今永定河)岸修建车箱渠,拦水修坝,筑戾陵堰,把水引注到紫竹院再分两股,一股往北一股往南,灌溉稻田,解决了粮食问题。从这之后,水稻在海淀的种植从未间断。

至于京西稻的历史,是从清代开始的。京西就是说海淀的方位在北京西面,即在玉泉山及各大名园周边种植的水稻统称为京西稻。清朝时期的种植品种有御稻、紫金箍;民国年间有大白芒、大红芒、小红芒;新中国成立之后水稻面积扩大,又先后引进了银坊、水原300粒、越富、中作93、津稻305还有上香1号等水稻品种。紫金箍是清代康熙皇帝在康熙31年(1692年)从江南引进,在玉泉山开辟稻田进行种植,这就是京西稻的开始。

同时,他还在城内的中南海、丰泽园开辟稻田种植水稻,在这里育成了一个水稻新品种,起名叫御稻。这两个品种后来相继在海淀各大名园周边都有种植,进一步又在宛平县开辟了稻田。在这时,京西稻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500多亩,初步形成了规模。

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对京西稻田也非常重视。雍正元年,他就在玉泉山设立总理玉泉山稻田的大臣,对京西稻进行专门管理。

这时候,京西稻的种植面积向南边的宛平、房山,往北边的昌平、黑泉等地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发展到了5000多亩。之后的乾隆皇帝为了满足京西稻种植的需水量,首先兴修水利,把西湖(即颐和园昆明湖)拓宽、挖深到原来的2倍,又通过石槽把西山的樱桃沟泉、香山的碧云寺泉的泉水引进到玉泉山,进而引入昆明湖,使昆明湖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水库。此后又把巴沟低地的水引入清河,使这一带的低地也成为了扩大的稻田。

在乾隆年间,京西稻的面积已经发展到1万多亩。

所以说,京西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三山五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春夏,到处是青绿一片;到了秋天,遍地金黄,尽显小桥流水之美,呈现出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北国风光。京西稻还是清廷重农的象征。各大名园都有水稻,可以通过观察水稻了解底下的民情。由于京西稻体现出了这种田园风光,因此也引起了诗人的重视,激发了他们的灵感。

据我们统计,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描写京西稻的诗就有400多首,加上皇子、大臣和当时的名人作的诗一共有6万多首。通过这些诗歌,他们歌颂了京西稻的美景。

曹雪芹生命的最后20年是在香山正白旗度过的,他在这里创造了《红楼梦》,京西稻也成为了创作的一种素材,他在几卷的描写当中都提到了京西稻。同时,在京西稻种植过程中,种植者在休息的时候时而对唱,时而合唱,逐渐形成京西稻文化,特别是秧歌会。其中六郎庄五虎棍已经成为了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与京西稻结缘。1961年毕业的我,毕业之后先被分配到了北京国营北郊农场。

国庆节之后去报道时,领导找我谈话时明确地说,在1962年先不给我安排具体的工作,让我一方面做一下中心任务,一方面去农村进行调研,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当时北郊农场有将近10万亩耕地,其中水稻1万亩。但社员的生活还比较艰苦,平时吃饭以玉米面为主,很少吃大米、白面。我每到一个有水稻的生产队,他们都提出来,希望逢年过节的生活更好一些,所以想种一些糯稻。糯稻在北方也称作江米,用来做元宵、年糕、炸糕等等。

这段经历给我的印象很深。

1963年,领导给我安排了推广水稻新技术的工作。在这项工作当中,我就做了两件事。第一个是对新品种的推广,当时种植的品种是水原300粒,亩产有800多斤,最大的缺点是不抗稻瘟病。于是,我们从国外引进一个叫白粳的品种,头一年种了100亩,亩产1100多斤,产量提高了300多斤,受到社员们的欢迎,北京市农业局还因此召开了现场会进行推广。第二件事就是糯稻的育种。

当时无论是北京还是全国,糯稻品种都非常稀缺。我就想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一方面育成糯稻新品种,一方面还提高糯稻的产量。

到了1972年,我育成的两个糯稻品种京糯1号和京糯3号已经定型。当时北京大学生物系的教改小分队到了北郊牧场,其中有一位教授叫李汝祺,是美国摩尔根学派的学生。我配成的这个组合、育成的品种受到了他的高度称赞,认为这是一个创举。

我先后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发表在《农业科技通讯》上,一篇发表在《科技消息》上,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省、市、县,到公社、大队,先后有上千个单位来引种,引种到20多个省。它的种植情况普遍表现良好,表现为抗病、耐水、抗倒、高产。尤其在四川、甘肃这些地方,亩产都在1300多斤,比一般水稻的产量还高。在广东它可以作为连作晚稻,是当时糯米出口的主要品种之一。

因此受到了农林部的重视,从1982年开始先后在索马里、墨西哥、日本等18个国家进行展出。当时我的心情非常痛快,因为终于能够为生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我调到北京市农科院之后,北京市科委专门出了一期简报介绍我的育种情况。在这期简报上,当时的副总理万里、北京市长焦若愚、农林部长林乎加、农垦部长高扬都在上面签了字,对我的工作表示支持。这让我感到我从事的工作受到了国家和北京市的重视,所以我还有力量。

我认为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奉献,不在于享受。退休之后,我继续进行着育种工作,同时又完成了“京糯8号”的育种。这个品种矮杆又高产,即能作为高产的作物,也可以作为矮杆资源。

京西稻作为海淀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希望在“三山五园”农展馆当中能有一个京西稻的展区,作为向广大市民和青少年传承京西稻文化的展台。我本人争取有生之年能够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京西稻品种,使京西稻常种常新,使京西稻代代相传。

UUID: f06392d0-0f8f-4344-8959-d1308d90088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pdf2txt/2024/格致论道讲坛_2024-05-09_康熙种过的水稻能有多好吃?85岁的我已经种了60多年李增高.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4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