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大科学装置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作者: 张佳欣

来源: 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 2024-03-11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全国政协委员认为,建设大科学装置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破解人类重大挑战的必由之路。我国通过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如SKA,积极寻求“以我为主”的合作新途径,推动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我国如何以大科学装置为平台,全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进一步让大科学计划和工程真正为全世界人民谋福祉,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他们认为,对我国来说,建设大科学装置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享这些科学设施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背景下,解决创新问题离不开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破解人类重大挑战的必由之路。

打造国之重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四个面向”。大科学装置是前沿性、战略性基础研究活动的承载平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成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设和发大科学工程或装置,对实现‘四个面向’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现有的大科学装置,如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都是剑指颠覆性创新的国之重器。

主动作为,推动深度融合。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是中国目前参与的重要国际大科学工程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中国进一步主动拓展在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中作用的同时,更应积极寻求“以我为主”的合作新途径,积极谋划国际大科学工程。

集聚发展,形成“虹吸效应”。杨建成强调,大科学工程应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产生协同作用,形成集聚效应,也将有利于联合攻关和前沿交叉学科发展。沈志强认为,我国在新建和现有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建设发展中,需培养、汇聚跨学科的顶尖人才,既包括一流的科研工作者,也涵盖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行领域的专家。

UUID: 46aa3d2e-cb41-4a44-b870-0aaffb2785a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科院之声公众号-pdf2txt/2024/中科院之声_2024-03-11_共享大科学装置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 聚焦全国两会.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2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