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学教授朱求安与中国科学院⼤学教授王艳芬、中国科学院成都⽣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槐等合作,在⻘藏⾼原区域尺度上评估了⾼寒草地的放牧强度阈值,为划定⽓候变化下的可持续放牧强度红线、⽀撑⾼寒草地保护与⾼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近⽇,相关成果发表于《⾃然-通讯》。
⻘藏⾼原近60%的⾯积被⾼寒草地所覆盖。近40年来,受⽓候变化和⼈类活动双重影响,⻘藏⾼原⾼寒草地发⽣局部退化,直接影响区域⽣态效益与农牧⺠⽣计。在⻘藏⾼原区域尺度上评估⾼寒草地的放牧强度阈值,为⽓候变化下的可持续放牧划定强度红线,是实现草地保护与⾼质量发展的基础。
科研⼈员建⽴了⼀个适⽤于⻘藏⾼原的草地放牧框架模块,并将其整合到陆地⽣态系统过程模型中,通过该模型的情景模拟,同时考虑⽓候变化和不同放牧强度条件,估算了导致⻘藏⾼原草地极端退化的潜在放牧强度阈值,并应⽤该阈值识别、预警受退化威胁的草地区域。
科研团队基于⻘藏⾼原⾼寒草地的净初级⽣产⼒,估算了引起草地极端退化的潜在放牧强度阈值。虽然⽬前约80%的草地实际放牧强度低于该极端阈值,但是多数区域的放牧强度已超过极端阈值的⼀半,意味着存在⼀定的退化⻛险。
模型估算表明,⽓候变化对草地⽣产⼒产⽣积极效应。然⽽,仅在实际放牧强度低于极端放牧强度阈值的区域,⽓候变暖和⼆氧化碳施肥的积极效应才能实质抵消放牧对草地⽣产⼒的负向影响。研究团队提出,实际放牧强度应不超过极端放牧强度阈值的60%,建议降低当前过度放牧区的放牧强度,在部分地区尤其是⻘藏⾼原⻄北地区采取禁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