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晴朗的心理咨询实习经历

作者: 倪思洁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3-10-17

吕晴朗是一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生,正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实习。她的实习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成为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梦想。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资源和高水平的督导,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北师大心理学部近年来不断调整培养方案,致力于提高心理咨询师的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吕晴朗有一个晴朗的梦想——毕业后做一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心理学部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二年级的学生,吕晴朗正在北师大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实习。

临床心理咨询实践过半时,有一天,督导老师用带着惊喜的口吻对她说:“我发现你挺适合做青少年心理咨询的,你可以试试这个方向。”这句话让吕晴朗自信起来。毕竟,对于一个从体制内裸辞再读研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知道自己想要往哪儿走”更重要的了。

在“乌托邦”里看清梦想,2021年8月,吕晴朗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从体制内辞职,加入考研大军。原单位的工作压力让她一度深陷自我怀疑,她尝试着向职业生涯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由此萌生了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想法。吕晴朗先是想从各类社会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中找到支点,但水平参差不齐的培训课让她意识到,只有正规的心理咨询师专业学历教育,才能让她成为更具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

本科并非心理学专业的她裸辞备考,并在2022年收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录取通知书。入学后,学习的压力比她预期的更大。“必修课不少,想要选修的课更多。”吕晴朗说。长长的成绩单印证了她的话。

除了心理学理论类必修课、英语政治类公共基础课程外,她还上了“心理咨询伦理”、“心理咨询过程与方法”、“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与实务”、“家庭治疗理论与实务”、“短程心理动力咨询”、“团体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各种与实践相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

她很享受这些面向应用的课程。有些课程的上课风格很特别——除授课老师讲课外,学生们会被要求三人一组开展模拟咨询,也有一些实践类课程不仅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还要求学生以临床心理咨询实践事例进行分析,事例来自学生的日常实习。对他们来说,实习与上课同等重要。平时,吕晴朗除上课、写作业外,有不少时间都待在心理学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这是心理学部为满足临床心理咨询方向专业硕士学生实习需求而专门设立的。

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位于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的京师大厦二楼,有将近1000平方米。进门就能看到一个圆形的绿树图标,绿树上落着五颜六色的小鸟,图标旁边摆满了绿植。建筑内部整体呈环形结构,从大门口无论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最终都能回到起点。中心内设有各式各样的咨询室,有个体咨询室、家庭咨询室、团体咨询室,也有放满了玩具、沙盘的儿童咨询室、箱庭咨询室、艺术治疗室。

每个房间都安装有摄像头和安全系统,有些房间还设置了单面镜,以保证学生能通过录音、录像复盘整个咨询过程并接受督导。

吕晴朗对心理咨询行业的直观了解便从这里开始。在过去半年的实习中,她被来访者言语攻击过,遇到过有高自杀风险的来访者,也看到过来访者在接受几次咨询后状态改善不少。为了充分保护来访者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设计了一套细致的方案,内容涉及遇到什么情况需要按紧急呼叫按钮、如何专业评估来访者的危机水平、来访者如有高自杀风险应如何上报并对其妥善安置。“方案里的每一条我们都必须能默写出来,熟记于心。”吕晴朗说。

心理学部也给学生配备了高水平督导。“我们的督导老师都非常专业,有些在国外取得了心理咨询师执照,有些在国内从业多年,有丰富的咨询和督导经验。他们都是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或心理师。”吕晴朗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吕晴朗要为来访者做心理咨询服务,有些来访者是学校学生,有些则是社会来访者,但所有咨询都是免费的。

此外,她每周还要接受一次个体督导和团体督导,针对在咨询中遇到的困惑或出现的问题,督导老师会和他们进行讨论并解答。每位实习咨询师的个督导师和团督导师都是固定的。为期半年多的实习中,督导和受督学生之间逐渐建立起稳定、信任、合作的关系。“督导在我们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的督导就像我的安全基地。”吕晴朗说。

除了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实习外,心理学部还与许多高校、中小学、医疗机构和心理咨询平台建立合作关系,这些机构都是专硕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都可以同时在两个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借此深入了解目前的心理咨询行业从业环境,与未来就业和生涯规划更好匹配。在吕晴朗看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就像是心理咨询行业的“乌托邦”。它让学生们知道专业、成熟的心理咨询行业“应该是什么样子”。

校外实习则让学生们看清心理咨询行业的实然状况,调整自身预期,探索未来“究竟能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实习过程中,吕晴朗逐渐看清了行业,也看清了自己。她发现自己特别喜欢,也比较擅长做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在督导老师的支持下,吕晴朗“思路打开了”,也更坚定了未来要走的路。她正筹划和同学一起,毕业后创办一个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室。

北师大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是从2017年开始运行的。

在吕晴朗之前,已经有6届毕业生曾在这里实习。吕晴朗的师姐王玥乔是最早在此实习的学生之一。王玥乔2016年入学。据她回忆,当年临床心理咨询方向的专业硕士学生有67人,所有的人都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完成了实习。如今,王玥乔正在成都做自由心理咨询师,有时一周会接待15位来访者。站在心理咨询行业里回首在校时光,她感慨:“学校就像一个‘游乐园’,我们沉浸在这个环境里,可以自由探索、体验。

走进现实工作时,我发现心理咨询工作中遇到的很多情况,在学校实习时就已经遇到过了。”王玥乔觉得,2016年是她人生中的新起点。而在她的导师乔志宏看来,这一年也是心理学部专业硕士培养的转折点。

乔志宏是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党委书记,也是心理学部临床与咨询心理专业硕士负责人。2016年,他与学部领导班子一同决定,自主建立一个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这一年,北师大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对“量”和“质”的要求都在提高。招生名额从每年100人增加到每年200人。其中,临床咨询心理学学生招生名额增加到60多人,学费也从之前14.8万元增加到19.8万元。

一个棘手的问题随之出现——去哪儿找足量、优质的实习资源?“对于临床咨询心理学的教学来说,实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是说学生随便找个心理咨询机构实习、开出实习证明就算合格了,实习必须是高质量、有保障的,要配备高质量的督导,能手把手指导学生,而且质量必须可控、可考量。”乔志宏说。

在心理咨询行业并不发达和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学部的老师们只能挖空心思寻找具备实习条件的实习基地,但实习基地的增加速度赶不上招生人数的增加速度。于是,他们想“不如干脆自己建一个实习机构”。2017年,在学校的支持下,心理学部投入600多万元,将京师大厦二层改造成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从硬件上,这里应该是国际一流的心理咨询服务空间。在软件上,我们为学生聘请了50多位专业督导师,又给督导师聘请了总督导。

”乔志宏说。

此后,每位学生都拥有了两位指导老师——督导和学术导师。前者负责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后者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两年在读时间里,心理学部对学生没有发小论文的考核要求,毕业论文也偏向应用研究而非基础理论研究。“我们平时要读的论文多为英文文献,但对发表小论文没有要求,反倒是对实习要求严格。”吕晴朗说。

在读期间,学生们一共要完成300小时的实习,包括100小时的见习、100小时的咨询和100小时的督导。当聊到“实习有多严格”时,吕晴朗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我们给来访者提供咨询的单次时长是50分钟。但接下来,我要花1小时写咨询记录,花1小时回看咨询录像,再花1小时反思自身问题。然后,我们要接受督导。在此之前,我要花2小时写督导筹备表,分析个案并写明我的问题是什么。

与督导讨论后,我还要写督导记录,并交给督导签字。这些要在3天内完成,否则会被扣分,扣至80分以下时,在一段时间内就无法为来访者提供咨询服务了。这套实习体系严丝合缝,我们丝毫不能拖延……”

尽管实习要求严格,但吕晴朗和很多同学都乐在其中。吕晴朗找到了喜欢和擅长的方向,已经工作的王玥乔也常会在所购买的心理咨询课程中,遇到一起学习的“老同学”。“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虽然毕业了,但我们还是同学,还在一起学习,能感觉到大家都很喜欢这份职业。”王玥乔说。

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只是北师大心理学部改革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的一环。王玥乔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这一届的培养框架有了较大调整,前一年的师兄、师姐还在用另一个框架,我们是调整后的第一届。”自2011年设立以来,12年来,北师大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点的培养体系一直在调整。2016年的调整是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

2011年,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逐步深化。

“博士的培养目标逐渐明确为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推动学科发展;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是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乔志宏说。在教育部的推动下,不少高校设置了专业硕士的招生方向,北师大心理学部的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也随之诞生。“当时,对于如何培养应用型专业硕士,大家都没有想清楚。”乔志宏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并无太大区别,前者沦为后者的低配版。

“很多老师长期做教学和研究工作,把学科知识应用到实际经济生产中并不是他们的擅长。”改革浪潮中的北师大心理学部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2014年,在与学术硕士几乎无差别培养了3年后,他们主动调整培养方案,将培养方向划分为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员工帮助计划、箱庭疗法、家庭治疗、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5个方向。“这些专业方向是根据当时的热门程度和心理学部老师的专长方向划分的,只是觉得很热门、社会很需要,没有做更全面的论证。”乔志宏说。

至2016年,经过约一年半的实践,心理学部领导班子发现,现有培养方案中有些大的应用方向没有涵盖到,有些方向又分得过细。

认识到问题后,他们经历了一场更大力度的改革,将前4个方向整合进“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一个方向,保留“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并根据社会需求,增设了两个与工业企业管理有关的方向,最终明确了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的4个主要办学方向——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用户体验、品牌广告消费心理学、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并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作为专业硕士培养方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根据新技术发展和现实需求,北师大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在该校珠海校区新增了“心理与行为大数据”方向。2022年,他们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日渐普遍的现状,又新设立了“教育与学校心理学”方向。今年,他们的招生名额已经从成立之初的每年30人,扩大为每年400人,其中临床心理咨询方向180人。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培养学制从两年延长到三年。

“两年制时,学生要完成300小时实习,完成毕业论文,整体来说会特别累。改为三年后,学生的实习时间更长,进一步夯实了实践过程。”他说。

今年,北师大“高质量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乔志宏看来,“高质量”既是北师大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中的亮点,也是目前心理学应用人才培养最需要解决的一大痛点。“过去,心理咨询教育大多为纸上谈兵,重理论轻实践。

一旦走出校门进入咨询服务环节,学生们就会发现有太多问题是书本上没有覆盖到的。”乔志宏表示,培养过程太过随意、培养环境不够精细、缺乏质量控制,这些是我国心理学应用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今,已经有一些学校在效仿北师大心理学部对专业硕士的高质量培养模式。“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都建立了类似模式,并努力将培养环节精细化。”乔志宏说。

尽管已经成为国内高校的办学模板,但相关改革并没有因此在北师大心理学部停下来,他们依然在反思中不断探索和调整。乔志宏说,他们正在努力的一个方向是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面。他估算过,按照目前国家心理咨询需求的情况,心理咨询师的缺口大约为100万人,但目前具备专业能力的心理咨询师仅有3万人。然而,与“供不应求”相矛盾的是,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并不宽。

“他们大多会去高校、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心理咨询类企业,或者做自由心理咨询师。”乔志宏说。在他看来,国内专业的高水平心理服务机构和平台有限,不仅使得心理学应用人才培养院校难以找到充足、合适的外部实习单位,也使得毕业生的就业通道狭窄。这些机构如果做得好,不仅能吸纳毕业生,还能成为合格的外部实习基地。

如今,依然处在专业硕士培养改革浪潮中的北师大心理学部,计划从就业出口着手,改变我国心理学应用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的现状。“我们希望成立一个专门对外服务的心理咨询机构,不仅可以成规模地解决学生培养问题,一体化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还可以带动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发展壮大。

UUID: c82dd0fe-50f4-462f-8ce5-6d55ecd59a6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23/中国科学报_2023-10-17_300小时的实习比发小论文更严格,这里的专硕培养为啥能“实打实”.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24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