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曼哈顿工程的领导者,常被称为“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于1904年出生在纽约市一个犹太家庭。他少年才俊,18岁入读哈佛,主攻化学,三年后以优等生的成绩毕业。在校期间,对物理、建筑、艺术、诗歌也多有涉猎。毕业后求学欧洲,先在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实验物理研究;后来迷上了理论物理,遂转至当时的理论物理中心哥廷根大学,师从玻恩,23岁取得博士学位。
才情过人的奥本海默,天性敏感多思、内向忧郁,因而也有着比同龄人更不寻常的青春之旅。在剑桥期间,对实验物理的力不从心让他深感失落,以至于做出了把一只浸泡了毒液的苹果放在他导师办公桌上的极端之举。虽然由于父亲的斡旋得以保留学籍,但被迫每周去伦敦看心理医生,可惜收效甚微。
在和同伴去科西嘉岛的度假中,奥本海默读了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书中主人公的心灵挣扎,以及全书内省式的叙事方式,在奥本海默心中引起了深深的共鸣,也让他走出了忧郁和自闭。如果说文学让奥本海默摆脱了心灵困境的话,理论物理则让奥本海默找回了自信和一生的立足点。
奥本海默和荷兰物理学家Hans Kramers一战后的德国虽然民生凋敝,然而由玻恩领军的哥廷根学派,集聚了当时物理学界众多的精英人物,他们年轻而富有朝气,无视爱因斯坦“上帝不掷骰子”的劝诫,一心要创作出有别于前人的音乐。
奥本海默加盟哥廷根学派时,理论物理新音乐的华彩乐章已然成形,人们正在积极探寻一个连贯的主题,好把这些风格迥异的乐章有机地整合起来,一部关于“量子力学”的宽广深远的交响乐已经呼之欲出。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奥本海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刺激。结束了求学生涯的奥本海默受聘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同时在加州理工兼职任教。
这段期间是奥本海默的高产期,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基本粒子、核物理、量子动力学到天体物理、宇宙射线等众多的领域,有不少颇具原创性的工作问世。而奥本海默也以他敏捷的才思和独具魅力的人格,成为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