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导体技术攻关来看,日本科技领域存在“举国体制”吗?日本科技领域实现高速发展,依赖日本政府和各界的机制体制结合,但学界对于其模式是否属于“举国体制”还有争议。本文以日本半导体技术攻关作为案例,从实证角度论证日本科技领域是否存在“举国体制”,并总结其特点和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围绕何为“新型举国体制”,学术界展开了广泛探讨。不同学者对“举国体制”内涵特征的解读存在差异,对日本技术攻关做法是否属于“举国体制”存在不同认识。
本文选取日本半导体技术攻关作为案例,从实证角度论证日本科技领域是否存在“举国体制”,并总结其特点和经验,加深国内对日本技术攻关模式的研究与认识,以期能够为我国完善科技领域“举国体制”提供一些参考借鉴。根据日本官方史料记载,日语语境下的“有机开发体制”、“整合推进体制”表示在国家战略和财政资助下,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科技研发体制。
日本半导体技术攻关“举国体制”考察在二战前后工业化发展基础上,日本形成了由半导体制造、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组成的全产业链。1966-1989年,为应对市场开放带来的冲击,以通产省为首的政府部门围绕提升国产计算机自给率,攻克半导体核心技术,先后部署了近10项研发项目,举国投入超3000亿日元。
以这些研发项目为平台,在日本政府及国立科研机构的协调组织下,计算机制造商作为主要实施者,动员上游设备厂商、材料厂商、软件设计厂商等多家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等主体开展有效合作,共同缔造了日本半导体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的崛起。
通过对日本半导体技术攻关的考察,可以发现,日本为提升本国计算机产品性能,应对即将到来的国际化竞争,在明确的战略目标指导下,调动国立科研机构、企业、大学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在构建主体间协调机制和政府持续投入保障的基础上,最终赢得了国际竞争优势,一些关键技术至今维持领先的国际地位。日本的这一做法已经具有“举国体制”的基本特征。
这也进一步证实,“举国体制”是一种与完成重大任务的需要有关的任务体制,与意识形态、国体政体和经济体制并无必然联系。此外,本文进一步发现,日本式“举国体制”具有自身特点,给我们带来启示。在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日本半导体技术攻关“举国体制”以企业为研发主体,产业化目标明确,本质是实施产业技术政策。半导体技术具有较强的市场驱动性特征,在明确的产业化目标下,终端企业具有较强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也天然决定这种攻关模式不是用来实施纯科学或侧重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活动,而实施以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政策,贴近市场需求,以实现技术的产品化和产业化为最终目标,充分考虑研发活动的经济效益。这种将技术政策融入到产业政策尤其是产业构造政策中的做法,也逐渐形成了日本具有特色的“产业技术政策”,成为政府推动科技与产业、经济融合的重要政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