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国科⼤⻘年,在⼩县城做起了科普⽼师
⼀提起江⻄婺源,很多⼈会想起梯⽥花海,⼀派美丽的⻛光。其实,婺源还有着并不⼴为⼈知的⼀⾯ —— 充满负氧离⼦的林间世界,是⽆数动植物微⽣物栖息的家园。⾛进林间,感受⼭⾊如黛、夜⽉⻓河,⼤⾃然的馈赠珍贵⽽慷慨。
有⼀群年轻⼈,因为这份馈赠⾛到了⼀起。他们来⾃中国科学院⼤学、中⼭⼤学等⾼校和科研院所,成⽴了⼀家专⻔从事⾃然教育的科普机构 —— 林奈实验室,以植物学家林奈为名,希望能让更多⼈亲近⾃然、爱护⾃然。
在今年7⽉召开的2023中国⾃然教育⼤会上,第四批全国⾃然教育基地(学校)名单公布,江⻄婺源县林奈实验室榜上有名。这⼏年,该实验室被授予“江⻄省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获得了江⻄林业科普奖等奖项。
⼀个⼩县城,建起⼀座实验室
近⽇,⼀场开营仪式在位于婺源县太⽩路⽂博艺术公园的林奈实验室举⾏。“⼤家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物吗?”台上,刘芝⻰抛出第⼀个问题。台下,来⾃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和孩⼦们,给出五花⼋⻔的答案。刘芝⻰笑着揭秘:“经过科学家估算,如果算上细菌和古细菌,可能超过1万亿种。”答案引来⼀⽚惊呼。
接下来,刘芝⻰⽤⼀组组图⽚、⼀个个问题,带领学员们从关于地球的知识最终回到婺源:“这⾥位于北纬29度,拥有⽣物多样性丰富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013年,刘芝⻰第⼀次来到妻⼦ —— 国科⼤2017届植物学专业硕⼠毕业⽣王煊妮的⽼家婺源,被这⾥极具特⾊的景观⽣态系统和⽣物多样性资源吸引了。2018年,刘芝⻰夫妇来到婺源创办林奈实验室,同⾏的还有他在中国科学院⼤学攻读硕⼠期间结识的⼀帮挚友。
⾛进林奈实验室,⼀股樟⽊的⾹⽓扑⾯⽽来。⼀楼,原⽣⻥缸、原⽣溪流缸、婺源本⼟⽯灰岩景观⽣态缸依次摆开。打开原⽣溪流缸,⼏只淡⽔⻓臂⼤虾正在嬉戏。“这⼀个缸⾥便有100多种⽔⽣⽣物,我们严格按照婺源⼭区源头⽔系的⽣态特点,尽最⼤可能复刻了⽔系景观和⽣物组成。”刘芝⻰介绍,⼆楼是⾃然实验室、标本陈列室、博物⾃然教室、⽩桦⽊活动室……
为了建设林奈实验室,这帮年轻⼈付出了很多努⼒。经费紧张,设备采购、安装都是⼤家⼀起动⼿,砌墙、粉刷、组装展架和实验台更是不在话下,⼲得累了烦了,⼤家就在婺源县⾥四处看看,在⼤⾃然中,苦闷⼀扫⽽空。
团队的理念和专业吸引着年轻⼈不断加⼊。从⾼中时就关注林奈实验室的周鑫⻰,考上了福建武夷学院⽣物⼯程专业,毕业后来到这⾥做⼀名科普⽼师。这⽀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队伍,就在⻘⼭绿⽔间,⾛上⾃然科普之路。
⼀⻔⻔课程,种下热爱⾃然的种⼦
⾚脚蹚过⼀条⼩溪,记者在⼀⽚林⼦⾥,遇到了来⾃北京的张乐怡和她的姥姥程⽟华。这边,张乐怡正在科普⽼师李⾬的带领下采集红外相机素材,看⻅红外相机⾥出现⼩动物的照⽚,她激动地招呼队友过来看。
这是⼀⻔精⼼设计的户外科普课,⽬的就是让⼤家理解⽣物多样性,学会尊重⾃然与⽣命。在⽉光下的森林⾥,观察夜⾏性⽣物的⾏为和节律;在峡⾕中穿梭,看林⻦的栖息环境和森林的群落;在实验室动⼿,借助精密的仪器揭开⽣物奥秘的⼀⻆……整个暑期,林奈实验室的⽼师们都在这样的课程中度过。
为了这个⽬标,林奈实验室的⽼师们对课程的设计细节近乎严苛,王煊妮介绍,在课程设计阶段,实验室会邀请附近居⺠来听课,观察哪些知识点或者哪种讲授⽅式更能吸引听众的关注和认同。
⼀个个村庄,成为⾃然科普的受益者
这⼏年,林奈实验室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条公益科普、反哺乡村的新路径。⼀个中午,简易的餐桌在河畔⼀字排开,在紫阳镇雍溪村进⾏⽔质观测采样的学员们就在这⾥⽤餐。村⺠汪细英乐呵呵地端出⼀份份凉⾯,“最近,每天收⼊都在400元左右。”
2023年,考察过雍溪村的整体环境后,林奈实验室正式与其展开合作。如今,林奈实验室每年可为村⺠带来4万多元的纯收益。在驻村第⼀书记杨千帆眼⾥,林奈实验室带来的亲近⾃然、爱护⾃然的观念,更是⼀笔财富。
5年来,林奈实验室在婺源先后举办公益讲座、开放性学术沙⻰88场,开展公益性⾃然教育活动、科普宣教活动292场,深⼊湿地公园、乡镇各中⼼⼩学、偏远村庄等;同时也开展了线上⾃然科普直播49场。
近期,林奈实验室⼜在研发婺源本⼟珍稀濒危蝴蝶的⼈⼯繁育技术。⾛进实验室的后院,那⽚曾经堆满杂乱树枝和⽣活垃圾的⼩林地,在婺源县城市管理局和紫阳镇政府的⽀持下,已经被改造成了婺源⾸个蝴蝶保育绿地。这⾥花草繁密,树上的蛹即将破茧成蝶,正如林奈实验室的畅想 —— 为更多⼈,搭建起亲近⾃然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