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物理科学知识的跃进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下半世纪中生命科学的革命,也把过往整体性的生命现象探究,一路化约为微观单元主导生命现象的视野,从而引领出一个生命科学的新时代。有谓新的世纪将会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就如同物理科学在二十世纪的解构物质世界一样,生命科学也将揭露生命本质的奥秘。
一般都认为,一九五三年沃森和克里克大胆猜测出DNA的核酸氢键结构,是二十世纪生物科学的历史革命跃进,犹如早几十年物理科学的量子力学发展,而利用物理和化学观点来探究生命现象,正是受到物理科学量子论化约思维成功的影响,生物科学也由主要是描述性的有机体科学,转变成为了机械性的微观科学。
半个多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的发展确实一日千里,展现出许多以微观视野检视甚至调控生命现象的成效,也造就出一种看似乐观的景象。然而就是身在生命科学领域内的研究者也深知,生命现象毕竟大不同于物质现象,不止内部因果关联的复杂多变,尤其是以微观视野展现的生命现象关系,在整合还原为整体生命现象时,有许多先天性难以超越的困难,而且不止于技术瓶颈,更是本质的困境。
因此,随着生医研究看似繁花似锦的进展,也出现愈来愈多束手无策的难局,带来悲观的预言。
生医研究(即生物医学研究)半个多世纪的蓬勃发展,有许多客观的催生因素;人类社会对于生命存续无止境的餍求,生医产业画出的美丽大饼,都鼓动着社会要求生命科学研究,能够解构生命现象,进而克服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疾病,因此与医疗密切相关的临床医学研究,更是风起云涌,不可遏止。
今年二月底,英国知名的新闻周刊《经济学人》在每期都有的〈科学与技术〉栏目,以四页篇幅刊出“科学弊端”为题的专文,探究近年日益严重医学研究中的不当作为,其中造成严重问题的是许多数据造假论文,这些论文由于直接影响医学治疗采行的措施,甚至危及许多病人生命,情况颇堪忧虑。要举发这些造假论文并且将之公告撤销,其实并不容易。
《经济学人》专文指出,在一项调查中,最多只有一成被举发的造假论文遭到撤销,其结果是数以百万计的病人得到错误的治疗。譬如剖腹生产注射类固醇以避免新生儿的呼吸问题,其实会造成新生儿的脑部伤害,就是一例。
这种造假论文的数量大得惊人,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生医领域有一万九千篇造假论文,由二零一八年到二零二二年增加了一倍,达到两千六百篇,但是真正在举发后被撤销的大约只有千分之一;另外一项调查认为,大约每五十篇论文就有一篇因为数据造假、抄袭或严重错误,被认为是不可靠的。
当然这些问题论文,不少出自惯犯,许多是在临床研究领域,在一万九千篇问题论文中,超过四分之一出自两百位作者之手。这些研究者为何出此下策?
原因是他们在科学研究的艰苦努力,结果常常不能符合原先的假想,令人大失所望,荷兰一位被撤销五十八篇论文的有名心理学家承认,不能得到他研究预期的结果,将赔掉他的学术生涯,在“不发表就走人”的学术规范下,可能被扫地出门。这些论文造假者因为发表成绩过人,有些还成为领域中的领衔专家,因此一旦东窗事发,影响层面相当大。这种情形很普遍,不只是在近年论文数量飞跃的中国,也在西方国家。
在中国要得到医院中的最好职位,必须有非比寻常数量的论文发表,在顶尖期刊发表论文,还能有现金奖励,因此近年遭撤销论文数量甚多。调查发现造假者来自七十个国家,其中中等收入国家较多,但影响较严重的临床研究,则出自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
虽说许多造假论文遭举发或撤销,但是一般认为,可以想见一定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造假论文。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有2%的研究者承认曾经假造数据,14%的人说他们知道其他人曾经造假。二零一六年英国的一项调查,有五分之一论文有造假数据,近期在荷兰做的调查,在生医科学领域的研究者10%承认曾经造假数据。这种问题十分难解,因为许多后续研究都与出问题的造假研究相关,几乎成为生死与共的关系。
由于生医临床研究直接影响医疗措施,因此影响深远。譬如过去重症病人手术前,常做淀粉注射以提升血压,后来发现此措施所根据的研究结果出于造假数据,事实上淀粉注射会造成肾脏伤害甚至死亡。另外在欧洲超过十年时间,心脏病人手术前会给予beta阻断剂,以避免心梗或中风,但是后来发现此措施所根据的研究部分数据造假,估计光在英国,一年就造成了一万病人死亡。
发现造假的论文并不容易,由于大多数论文其实常无关宏旨,许多论文之所以会被发现造假,多因为是重要的标志性研究,但是即使发现论文造假,要举发更正以及撤销并不容易,因为多数出问题的论文作者,都会声称他们的研究没有问题,面对要求提供原始数据时,多数敷衍推拖以对。
近年生物医学研究採用的许多繁複程序和一些分析工具,更造成一些造假惯犯和一些被称为“论文工厂”来源的大行其道,真正投身于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没有时间与精力去纠缠其中,少数坚持热心的纠错者,面对的多是挫折无奈,甚至还有人身威胁,法律诉讼的威胁。
科学常自诩其有自我更正的纠错功能,但是学术研究也是人间烟火中的一环,近年尤甚。《经济学人》长文结尾引用《科学虚构》中的一句话说,为了科学好,科学家彼此信任应少些,对于非科学中人来说,何尝不也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