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样大城市的市中心,竟然有这么多、这么丰富、这么漂亮的神奇生物。大家好,我叫周晴烽,我今天要讲的是微观的菌物。
什么是微观的菌物呢?就是那种很小的,大概在1-10毫米之间的,甚至还不到1毫米的真菌和黏菌,就是微观菌物。这是我下的一个定义,因为我的镜头正好就能拍到这么小的东西。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我住的宿舍院子里夜游,就看到了麦冬的叶子上长了很多这样的小颗粒,直径大概是0.5-1毫米之间。我看到这些东西时就想,它肯定是黏菌,因为当时在网上看了很多科普黏菌的帖子。
我就在周围找,发现它有很多这样未成熟的子实体,还有一些像右图中黏液状的东西,我就觉得它肯定是黏菌了。拍完了这些照片回家一查,发现它的确就是黏菌。
那么黏菌是什么呢?我想大家都知道真菌是什么,像我们生活中吃的蘑菇还有看得到的那些霉菌都是真菌。但是黏菌是一个和真菌、动物、植物完全不相干的东西。
最下面这一排紫色的部分,就是真菌所属的后鞭生物总群。黏菌所属的是橘色那一排的阿米巴总群,也就是变形虫总群,它们是完全并列的关系。真菌甚至跟动物更近一点,但是跟黏菌是毫不相干的。但是因为它们的生境很相似,而且都是由菌物学家研究的,所以它们两个就统称为菌物。
这是一幅关于黏菌生命周期的图片。我们肉眼见到的白色小颗粒就是子实体;子实体里面有很多的孢子;孢子掉出来就会开裂,然后变成一个个会动的小细胞;两个小细胞相遇,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合子;合子发育成原质团,就跟变形虫一样,可以到处爬,去捕食,一边吃一边长大;长大了以后,它遇到合适的条件就又会变回子实体,就像小蘑菇一样。
这是我拍的一个视频,记录了它从一个会爬、会动的原质团变成子实体的过程。它慢慢地成熟以后,就会完全变黑、变干燥。黑色的孢囊里面装的孢子就又会散发出来,然后开始新的轮回。
所以它有两个最典型的时期:一个是原质团时期,就像动物一样会爬来爬去;一个是子实体时期,就像一个不会动的蘑菇。从那时候开始,我又发现了更多的黏菌。
这个是我当时看到的最漂亮的一种,叫做闪光亮皮菌。它长在面前的小树叶上面,特别小,就算在图片上也看不到。用相机拍出来,就能看到是上面这样的白色“耳钉”,很快它就变黑了。然后,很快它又变成了这种闪闪发光的样子,带一点蓝色的光泽,就像金属一样。
我当时想,在上海这么大的城市里,而且是市中心,竟然有这么多、这么丰富、这么漂亮的神奇生物,就觉得特别有意思。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专门拍这个,其他的那些动植物都不看了,就只看这一种。然后我换了设备,拍摄了更多的黏菌。
这是一种钙皮菌。它长在枯枝上面,每一个小白点就是一个钙皮菌,只有不到0.5毫米。给它拍成照片,就特别漂亮。
这个叫玫瑰绒泡菌。它长在木头上,左上角就是它的原质团阶段,像血一样。等它要繁殖的时候,就爬成了右边像一个树型的样子。最后,就长出了像底下这样的小小的子实体。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黏菌,因为它很像血,颜色很漂亮。
这个是蛇形半网菌,它长得就像泡面、面条。一开始是像玉一样的白色,然后慢慢地变黄,然后变橙,最后变成橙红色,就完全成熟了。
接着这是团网菌,它幼嫩的时候很漂亮。有点成熟后,就变得跟冰棍一样的质感了。接着就是彻底成熟以后,孢丝弹出来了。孢丝是它孢囊里面的一种结构,弹出的过程中,孢子就传播开了。完全弹出以后,我给它吹了一口气,把孢子全部吹走,它就变得透明了。
这是街道上的樟树,上面长了很多木耳,木耳上又长了很多这样的钙丝菌。我就扯一片回来,放在盒子里培养。培养期间给它喂新鲜的木耳,又给它喂水。很快,它就长出疙里疙瘩的子实体,我就给它拍了照片。我当时就发现,它变化太快了,从白到红到紫色,只花了半天。但是3-4天之后,它就变成五彩斑斓的样子了。我心想,如果能把它拍成视频就好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就一直惦记着拍它的
视频。
后来正好我有一位朋友,她是研究食用菌的。她去采木耳的时候,忘记给它拿出来了,就放在盒子里闷,闷了好几天,结果就变成了这样。我一看就知道,它肯定是钙丝菌,就跑了大半个上海去拿回这盒标本。拿回来以后,在地铁上我就忍不住看了好几次,闻它的气味,应该就是之前的那个钙丝菌了。
我当天晚上就开始架相机拍摄,然后拍到了这样的画面。它从一个深色的原质团,长出一个白色的子实体。这个画面使我特别的惊讶——它怎么能从深色变成白色,最后又变成这样的颜色!彻底干燥以后,变成了有金属光泽的样子。
接着是鹅绒菌。它长在木头上,有很多形态,有棍棒状的,有底下蜂窝状的,还有左边那种树状的。这是我拍摄的它的生长视频。它长出孢子,所以就变白了。接着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有点像珊瑚的形态。最后变白的那成熟一瞬间特别好看。
接着是这种会发射炮弹的真菌,叫弹球菌。它也是长在木头上的,个头稍微大一点,直径大概是2毫米。这个球不是它发射的炮弹,而是这个球吸水以后膨胀,越胀越大,然后就突破了那层膜,把里面那颗炮弹给发出去了。球只是提供了动力。
这就是那颗炮弹,它正好弹射到了我的镜头上。我给它夹下来,再去提取它的孢子,培养到报纸上面。很快就养成了这种样子,特别大片儿,长出了好多好多这样的子实体,有点像咸蛋黄的颜色。它每天都是上午10点钟左右弹射孢子,最后我拍摄的时候,全都弹到了我的镜头上面,我就得挨个给它挑出来。
接着是发网菌,它是一种长得很像头发丝的黏菌。视频里这个声音是我用捏芹菜的声音配的,来模拟它的生长。它会从一开始是这样的“西米露”,慢慢地长高,然后变色,颜色变深。这个视频好多次被搬运到国外的网站,又被人从国外搬运回来,然
后打上外国人的水印,其实是我拍的。它孢囊柄的底下就跟我们的毛囊似的,特别像头发。
这个是一个黄色的发网菌。它除了早期孢囊的颜色不一样以外,其他的宏观形态跟上面那种都是一样的。这个发网菌的视频也被很多洗发水的广告搬过去,用来卖它们的产品,说可以长头发。
我当初特别喜欢的一种真菌“水玉霉”,也是一种能发射炮弹的真菌。最早我是在牛津大学的主页上看到水玉霉生长的视频,我当时觉得好神奇呀。它长得特别好看,还能发射炮弹,我就一直想遇到它。结果正好,同年的年底,我就在野外看到它了。
我当时想拍照片上这种黄色的盘菌——粪盘菌,它长在牛粪上面,我就正好看到了。拍完照片以后放大,发现旁边怎么这么多黑点啊?当时一下子就想起来,它肯定就是水玉霉了。我就激动得不得了,在那玩了很久,但是我当时还不会养,就没理它们。
后面第二年,我的朋友知道了这个事以后,他也在野外看到了这个菌,就把长着水玉霉的牛粪寄给我了。寄给我以后,我就用他寄过来的材料把这个菌养出来了。
具体怎么养的,就是这个过程:先在显微镜里面挑孢子,然后放在培养基上面养,最后长出来那种黄色的营养囊。我猜,这应该就是成功了吧。
等到一个星期以后,星期一早上上班的时候,我打开那个柜子,全部都是这种密密麻麻的东西。而且因为柜子只有一个缝,所以它所有生长的方向都朝着那个缝,因为它有向光性,就长出来这种斜的样子。这个就是斜得特别厉害的。它的直径才1毫米左右,但长度最长的有1厘米这么长了。
这是光线比较强的情况下,没有长出柄,就很矮。这是我拍摄的视频,特别特别漂亮,不断鼓起来的东西叫做孢囊下泡,相当于一种透镜。底下不是有黄点嘛,它就是通过这个透镜把光聚到黄点上,然后让它改变方向,一直朝着光的方向喷射孢子。因为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很多草,就能更容易被动物吃掉,然后传播下一代。
这个叫须霉,是网友问的最多的一个种类。因为它们长在猫狗的粪便上,而且很喜欢冬天的温度和阳光。所以每次问我的时候都是在冬天,有的是出现在家里的花盆里,有的是在土里面发现的。它的形态很吓人,像一丛头发。
但是它幼嫩的时候特别漂亮,是黄色的。有一次在野外爬山的时候,看到一坨野猪的粪便上面长了这个菌,我就给它带回来了。带回以后,就给它接种在培养基里,很快就长出这样的菌丝。菌丝生长的过程很震撼,我就给它拍下来了。
放在太阳底下晒,它很快就长出这样的大孢子囊。然后我拍了一些大孢子囊的视频。它的孢囊比一般毛霉的孢囊要大5倍,用肉眼看都特别好看。
接着是粉瘤菌。这是我最喜欢的黏菌之一了。因为它有一个特别肉麻的状态,我觉得特别特别有生命力,其他的黏菌很难有这个过程。它个头很大,有1厘米那么大,所以拍的时候要一直盯着它,怕它长到镜头外来。
这个就是它排水的过程,排完这点水就彻底干燥了,孢子也就成熟了。接着是细柄半网菌。这个叫做细柄半网菌。开始我觉得它变成红色的过程很漂亮,结果拍着拍着发现,它居然爆炸了。当时特别意外,它里头的孢丝把囊被表面那层膜给顶破了,就这样裂开了。
这个是我家后面竹林里经常出现的一种五棱散尾鬼笔,个头很大。接着讲我拍的最多的一种黏菌,叫做刚丝绒泡菌。这个是我在华东地区的树皮上找到的,然后把这块树皮剥下来,放在盒子里带回家,给它天天喂燕麦。
喂着喂着就长得很大了,然后就变成一盒一盒的了。我还给它喂不同颜色的色素,它就变成不同的颜色了。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刚丝绒孢菌,但可能了解多头绒泡菌——世界上最著名的一种黏菌。
科学家拿它做过很多实验,最出名的就是东京铁路线路图的实验。在日本关东地区地图上不同的城市放上了燕麦片后,再在东京地区放上一大块的黏菌,它很快就爬开了,去寻找这些燕麦片。找到这些燕麦片以后,它就用最短的线路连接这些燕麦片,然后撤回多余的线路,最后就形成一个特别精简的网络。科学家发现它的特点以后,就特别喜欢拿多头绒泡菌来做实验。
我知道多头绒泡菌很聪明,可是我更喜欢的是它的美,就给它做了很多不同的造景。我把它放在玻璃瓶里面,让它爬出一个美丽的图案。我还给刚丝绒泡菌喂不同的食物,辣椒它也吃,最喜欢吃的还是这些蘑菇。它吃的过程就跟饿狼扑食一样,能看到特别蓬勃的生命力。我觉得这种画面就很震撼,所以给它拍下来了。
这是给它喂白玉菇的时候,白玉菇最后被消化得只剩一层膜了,全被吃光了。接着,我就想看它最喜欢吃哪些食物,就用不同的食物做了一个大圆盘给它选择。结果发现金针菇跟鲍鱼菇吃得干干净净,蛋糕也吃得很干净,米饭和豆腐也快吃完了,甚至辣椒也吃得只剩下一层皮了。
但是它很害怕羊肉和猪血,就远远地离开,也不碰它们。还有橘子最后都长出一些青霉了,它也没吃。这个是黏菌遇到水面的画面。它在水面上,可能是因为没有支撑力,就很害怕。给它放了一块琼脂,它立刻就跑了,绕着这个培养皿转圈圈,疯狂试探。
最近我在做一个工作——景深堆叠。因为黏菌特别小,拍的时候它的景深就特别浅。我就把这个菌前面和后面所有对上焦的部分都堆起来。大概1毫米左右的距离,我也就是以10微米的步进一张一张地拍,拍100张,就把这1毫米区域的菌堆起来了。用这个办法拍照,就能看得特别清楚,直接能看清它孢囊里面的孢子。平时要40倍的物镜才能看得清楚,这个就是直接的落射光拍摄的画面,能看到它本来的颜色。
我拍了很多很多的菌物。每次没东西拍的时候,只要换一个更高倍数的镜头,就能拍到更多东西了。以上就是我和黏菌的故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