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常在国内媒体中见到赵忠尧、王淦昌或者其他某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之类报道。2022年6月,科学巨擘李政道也表示,瑞典皇家学会曾郑重考虑过授予赵忠尧诺贝尔奖。科学史学者熊卫民和他的研究生陈长玉敏锐地意识到,倘若此言属实,则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历史将被改写。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他们对李政道所谈及的这段历史进行了核验,并对赵忠尧未能获奖的原因做了分析,还对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工作、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做了区分。
2022年6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物理学院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隆重举办了“纪念赵忠尧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国内外多个机构的多位著名物理学家纷纷上会回顾了赵先生的事迹。
他们说,赵忠尧是我国核物理的奠基人,一生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科学人才。他1928—1930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士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有关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高难实验,为当时的物理学发展,尤其是随后的正电子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
会议上,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委托其子李中清代读的发言稿中提到,瑞典皇家学会的Ekspong教授曾告诉他,当时瑞典皇家学会曾郑重考虑过授予赵老师诺贝尔奖。不幸的是,有一位在德国工作的物理学家在文献上报告她的结果和赵老师的观察不同,提出了疑问。尽管赵老师的实验和观察是完全准确的,但瑞典皇家学会以谨慎为主,没有授予赵老师诺贝尔奖。
为检验李政道的说法,研讨会尚未结束,本文两位作者就迅速展开了探索。若瑞典皇家学会确实曾郑重考虑过授予赵忠尧诺贝尔奖,则赵忠尧的名字应当被列入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名单中。我们查阅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名单,诺贝尔奖评选方式是提名制,因此每年会产生一份提名名单,名单的保密期是50年。诺贝尔奖目前已经在官网上公开1901—1970年之间的提名名单。
赵忠尧的重大贡献发生于1930年,若他获得过诺贝尔奖提名,我们应当可以在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上查看到。
然而,我们检索了1901—1970年间每一年的物理学奖提名名单,但均未见到赵忠尧的名字。我们又查化学奖提名名单,仍未见到赵忠尧的名字。不过,这个结果并未令我们灰心丧气。因为,还有这样一种可能性——赵忠尧在最初的推荐环节是被人提名过的,只是在后来的评选、讨论过程中未能进入最终候选人名单。
我们尝试就此问题发邮件向诺贝尔奖委员会进行求证,但迄今为止还未收到对方回信。考虑到李政道先生年事已高,不太可能从他那问出新史料。因而我们考虑联系李政道先生口中这位瑞典教授Ekspong,对其进行访问。可惜这位教授已于2017年去世。
熊卫民与王作跃教授谈及此事时,王作跃曾经于2005年与Ekspong就此事有过邮件沟通。Ekspong在回信中解释道,关于赵忠尧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一部分是错的。他没有获得提名,也没有在因为正电子而给安德逊颁奖的过程中被考虑过。真相得以大白:赵忠尧先生未曾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提名,李政道先生对此有误解。
尽管赵忠尧未曾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但Ekspong教授在1996年曾在北京做关于诺贝尔奖金的历史报告,专门介绍了赵忠尧的工作,并谈及安德逊在口述史中披露了自己是如何受到赵忠尧的工作启发的。赵忠尧在1930年前后完成的两个实验,发现了硬γ射线的反常吸收和额外散射,这些发现对后来的物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赵忠尧并未能像安德逊一样设计进一步的实验来探索这些异常现象,导致他错失了发现正电子的机会。李政道和杨振宁在他们的文章中指出,赵忠尧的贡献迟迟未获肯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物理学界尚未完全接受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导致赵忠尧的工作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
综上所述,虽然赵忠尧的工作具有接近诺贝尔奖级的价值,但他并未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因此也不能说世界欠他一个诺贝尔奖。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前行,让我们发扬他的精神,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