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东突厥的战与和

作者: 陈锴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22-06-18

本文详细描述了唐朝与东突厥之间的关系变化,从隋朝末年的示好联合,到唐朝建立后的战而后和,直至最终东突厥的灭亡。文章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唐朝与东突厥之间复杂的外交和军事互动。

突厥是古代的游牧民族之一,曾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突厥原本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铁勒的一部,以狼为图腾。在6世纪中叶,突厥阿史那氏族族长阿史那土门以漠北为中心,建立了突厥汗国。隋开皇二年(582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简称东突厥和西突厥。

隋朝末年,东突厥日益强盛,控制了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区域。隋末,各地起义纷起,割据势力纷纷称王。其中,北方的割据势力均向东突厥示好,如薛举及其子薛仁杲、刘武周、李轨、梁师都、王世充和高开道等。这些割据势力有的向东突厥称臣,有的向东突厥借兵打击敌对势力有的引领东突厥的军队南下。在对东突厥示好这个问题上,在太原起兵的李渊(即唐高祖)为了取得稳固的战略后方,也曾臣服于东突厥。

陈寅恪先生在《寒柳堂集》中有《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一文,对此事进行了考证和论述。据陈寅恪先生的考证,李渊起兵时,城上所竖旗帜为白红参半。当时,隋朝崇尚红色,李渊在城上举红旗表示自己起兵是要为隋朝安定天下;李渊在城上举白旗,则是考虑到突厥人崇尚白色,意为向东突厥表示臣服。在李渊联合东突厥的问题上,刘文静发挥了重要作用。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刘文静官至户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当时,唐朝的国力尚不如东突厥。迫于形势,李渊对东突厥奉行优待与宽容的政策。如唐武德二年(619年),东突厥的始毕可汗去世,李渊为之举哀,不仅废朝三日,还下诏百官赴东突厥使节处吊唁。同时,李渊派遣内史舍人郑德挺前往东突厥吊唁。同年九月,李渊以谋反罪处死了刘文静。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逐一平定了国内主要的割据势力(如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等)。其间,东突厥经常派兵南下,掠夺唐朝治下地区的财帛、人口和牲畜。唐朝对东突厥的政策逐渐转向了“以战求和,战而后和”。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率部伏兵长安宫城北门玄武门,将早朝路经玄武门的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射杀,史称“玄武门之变”。

初七,李渊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下诏将国政交托给李世民处理。同年八月,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率军10余万南下,直奔泾州(今甘肃泾川县西北)。面对东突厥大军压境,李世民做好了“战而后和”的准备:一方面,他诏令李靖率军从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北)出发,以切断东突厥大军的归路;另一方面,他下令长安全城戒严,并把城中百姓武装起来,准备据城作战。

李世民与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来到便桥南岸,与东突厥的颉利可汗结盟,承诺给予东突厥大量的财物金帛,以满足其南下劫掠的目的,史称“便桥之盟”。

随着东突厥和西突厥相继遭遇巨变,形势开始朝着有利于唐朝的方向发展。首先,之前依附于东突厥的割据势力,或是归附唐朝,或是被唐朝剪除。其次,东突厥内部出现了分裂。在东突厥面临内忧外患之时,唐朝于贞观四年(630年)联合薛延陀,发兵攻伐东突厥。次年,东突厥溃败。颉利可汗曾经派遣使者,希望与唐朝谈和。唐军乘胜追击,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东突厥灭亡后,其残部部分迁移到西域,部分归附薛延陀,部分归附唐朝。颉利可汗被俘后被送到长安,唐太宗将其安置在太仆寺,并给予优待。最后说一下西突厥的结局。636年,西突厥分为十部。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统领西突厥十部,与唐朝为敌。657年,阿史那贺鲁被唐将苏定方击败,并在石国被俘,西突厥灭亡。

UUID: 1e0437b9-0347-413d-a59d-e61f8af2244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22年/百科知识_2022-06-18_唐朝与东突厥的战与和.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