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明明说好的规则,为啥你转头就不认?

作者: 夏唯逸

来源: 果壳童学馆

发布日期: 2022-01-26

本文详细探讨了孩子如何学习和理解规则,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规则学习特点,并提供了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规则的建议。文章强调了规则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引导孩子理解规则与情绪的关系,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很多家长应该都发现,孩子从“定好的规则转头就不认”,到越来越会“就规则讨价还价”,再到“自己来制定规则”,孩子对于规则的理解和利用,越来越加深和灵活。孩子到底是如何学习规则的呢?不同年龄段有何不同?为何孩子有时会爱捣蛋,不遵守规则?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规则呢?

果仁妈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教育活动的本质,就是引导孩子适应他所在世界的规则,和价值体系。孩子从出生开始,第一个要适应的世界是家庭,然后从3岁开始,大部分中国孩子要开始适应第二个世界——社会。孩子的生理、认知、心理社会也在这个过程中,同步发展。对规则的学习和理解,也是在逐步加深。

果壳童学馆是果壳旗下的亲子帐号。这里有一群好奇心爆棚、爱探索、爱实践的高知父母。提供大视野、体系化的教育观点,分享可信赖、有深度的育儿干货文章。给孩子以独立探索世界的方法,帮助他们在多变的未来成为独一无二的发光体。

比如,婴儿时期的规则学习,主要是一些基本规律的习得,这些学习与婴儿自身的能力有关,比如发现图片中或是声音中的一些规则。而3-7岁的幼儿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群体生活,开始接触和学习更为广泛的社会规则,比如玩具应该放进玩具筐里,而不是扔在地上,或者是和道德有关的规则,如不应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等。到了7岁以上,孩子则需要学习处理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比如如何制定高效的游戏规则等等。

接下来,我就依次细致介绍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是如何学习规则的,以及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利用规则。

婴儿期的规则学习,主要与婴儿与生俱备的能力有关。有实验反映当持续重复地呈现规则时,新生儿的大脑会有更强烈的反应,也就是说新生儿能识别出有规则信息和无规则信息。比如,4个月的婴儿能清楚地显示,他们更偏爱于聆听语言而非其他声音,这似乎说明婴儿天生对语言刺激非常敏感。而语音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又为婴儿分辨语言信息间的关系提供了便利,这些能力都非常有利于以后的语言发展。

1999年发表于《Science》上关于规则学习的研究,引发了对婴儿如何学习规则的研究热潮。Marcus教授和同事们,给7个月大的婴儿呈现ABA语法规则的声音刺激,如“ga ti ga”和“la ni la”。测试阶段,给婴儿听与ABA语法规则相同的声音(“we fe we”),或不同结构的声音,如ABB结构(“we fe fe”)。

结果发现,婴儿对不同结构的声音反应时间更长,也就是说婴儿能够依据刺激间的抽象关系,来学习相关的规则。

另外,当婴儿第一次听到音调、动物声音等非言语的发音时,也能找出刺激间的联系。此后的研究还表明,婴儿规则学习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习任务中。给婴儿呈现简单的视觉刺激,他们也能够区分出相同结构和不同结构的刺激。而在一定的序列条件下,如刺激为ABA和ABB顺序的图片时,7个月的婴儿同样能够在动物图片中发现相同结构的图片,而对不同结构的刺激关注时间更长。

令人惊讶的是,规则学习的能力不仅仅存在于人类,白鼠、猴子等动物也能学习规则。婴儿规则学习研究所使用的动物图片, 左边是ABA结构,右边是ABB结构。有意思的是,当学习和测试的图片是笑脸时,婴儿能够发现潜在的规则,但当图片变成了愤怒的表情时,婴儿并没有发现规则。这说明,规则学习规程中,坏情绪可能会影响学习效果。

婴儿在规则学习的过程中,也发展了选择注意力、归纳和推理能力以及错误认知能力。婴儿会有选择性地注意到事物的某些特性,从而归纳出其中的规则,如注意到玩具的颜色或形状,从而归纳出,形状相似的东西都在一个框里。而当结果没有如预期出现时,他们会修正这些规则,以便更好地预测出未来的结果,因此规则学习也是发现和认识错误的过程。

婴儿只在呈现出开心表情而非愤怒表情的刺激下发现了规则 , 即发现ABA和ABB结构的不同。幼儿期的规则学习,当人类还处于晚期智人阶段,约20万年前,便发明了用某些社会规则来团结族群的方法。当今社会,这些看不见的规则或习俗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部分,从文化、宗教到衣食住行。从幼儿期开始,儿童也需要学习各式各样的社会准则、规定或约定俗成。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2-7岁)以自我为中心,会思考但不符合逻辑,缺乏全面性。对于规则,也会遵守。3岁左右的幼儿开始了解和区分什么是道德规则,比如不能偷东西,以及什么是常规规则,比如黄色方块,只能放进黄色的盒子,而不是绿色盒子。最新研究表明,幼儿们不仅仅会自己遵守规则,也会要求他人遵守规则。

当把幼儿分成不同组别,比如A组和B组,幼儿们发现有人破坏了道德规则时,无论这个人是不是属于自己组的,他们都会抗议。他们明白,道德规则应该被尽可能多的人遵守。但是,当有人没有遵守常规规则,比如没有按规则玩游戏时,幼儿只会对自己组的成员进行抗议。

无论何种情况,这一年龄段的幼儿们在提出异议时,一般都只是直接说,“你不可以这样做”,或直接回答“是/不是”,而不会给出相应的解释,因为要解释对方为什么做错了,对他们来说,还太难了。

玩游戏是儿童学习规则的重要途径,除了要求自己和他人遵守规则,幼儿还有让人惊喜的地方。3岁的儿童不只是会被动地接受规则,他们还能自己创造规则。即使成人不用语言和行动明确说出规则,幼儿也能自己总结归纳出这一规则,并要求他人也能遵守这一自己总结出的规则。但随着年龄增长,幼儿也会逐渐明白,规则是可以被被忽视,甚至是被破坏的。

幼儿如何学习社会规则?观察和模仿这一方法是在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非常普遍的方法,在规则学习中也是如此,儿童会观察并模仿成人来习得规则。比如,看见成人把相同重量的玩具放进一个盒子的儿童,会更大概率上重复这样的分类,而不是按其他条件,比如颜色来分类。对于一些看不见的规则也是如此,观察到成人通过玩具发出的声音来来分类的儿童,也更倾向于通过这种方法对玩具分类。

从社会关系中学习在不同的关系里,儿童会运用不同的社会规则来对待别人。9-13岁的儿童对父母和老师,表现出更多的顺从和忠诚,而与一般的朋友相比,儿童对亲密朋友会表现得更加友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从冲突中学习冲突是很重要的学习情境。首先,只有当规则被破坏时,才能更突显出一个清晰规则的重要性;其次,多次犯规,可能会引发对现有规则的讨论与谈判,从而决定是否改变规则。

当自己的朋友没有遵守游戏规定时,儿童会逐渐学会通过商议来让游戏进行下去。

化解冲突和学习规则,有时可以同时进行, photo by Adria Crehuet Cano, Unsplash成人指导除了自我观察学习和探索,成人的指导也是儿童学习规则的重要途径,比如排队,注意礼貌,如何解决与朋友的矛盾等等。为什么年幼的孩子,会经常不遵守规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自己想要”和“父母/社会规则”经常产生冲突,而大部分的孩子,很难遵守父母/社会规则,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控制能力发展的还不完善,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对情绪和规则关系的理解还不完整。在幼儿眼中,开心和快乐源于愿望的满足,而不开心是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对这一关系的理解的转变发生在4-7岁之间,7岁以下的孩子很难认识到,为了遵守规则而抑制自己的愿望也可以体验到开心快乐,而违反规定去得到想要的东西会让心里不好受。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团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

他们发现,与4岁、5岁儿童相比,7岁儿童在涉及道德的情境下,更能将遵守规则与积极情绪相联系。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逐渐认识到情绪的好坏不仅与是否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关,还和遵守规则与事情后果相联系。当孩子被更多地引导去思考规则、违反规定后的不良的后果和可能面临的惩罚时, 较多的4岁和5岁的儿童也能将遵守规定与积极感受,违反规定与消极感受联系起来。

另外,年长的儿童也更常意识到,如果权威提出的要求会让自我意识或是自我认同受损,那么违反规定可能是一件好事。7岁及以上的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妥协都是好的,不公平的要求可以带来消极体验,并增加未来自我牺牲的几率。情绪和规则的关系是幼儿需要学习的课题,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规则?

从上面有趣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7岁以下的儿童不能很好遵守规则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情绪和遵守/违反规定间复杂的关系,而多跟孩子解释规则、引导他们去思考不遵守规定带来的可能后果和惩罚,能帮助孩子去学习规则。

比如,图画书里的马丁小朋友很想要去看树上的鸟巢,但是妈妈说了不可以爬树。如果马丁听妈妈的话,就不能去爬树看鸟巢了。这时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如果马丁去爬树会有什么后果?

后果可能是,他会摔下来,让自己受伤。那么他会受到什么惩罚呢?妈妈可能会不让他吃喜欢吃的饼干了,等等。虽然儿童年幼,他们也能意识到,伤害自我的规定或是权威是让自己不开心的。因此,让孩子守规矩、教孩子规则应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意识为前提,尽可能地给孩子空间,让他们去探索自我意识、情绪和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盲目地施压或是增加作为家长的权威性,只会适得其反。

另外,教孩子学习规则时保持稳定的情绪,做个好的榜样,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让孩子发挥想象制定规则,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规则。如果想了解更多,这些文章也许能帮到你关于情绪:儿童心理医生教孩子,如何做情绪的“小主人”?关于亲子互信:小孩能有什么坏心思?就是讨厌你出尔反尔而已!

关于社交规则:从被拒哭唧唧,到社交小达人,全靠老母亲的这些小心机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果壳童学馆】,进入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字,还有丰富的科学育儿专栏,欢迎阅览!

回复【亲手毁掉】获取能力培养专栏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专注力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内驱力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同理心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抗挫力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安全感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想象力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诚实如何亲手毁掉孩子跟父母沟通的欲望回复【内驱力】获取内驱力培养合辑培养内驱力的三大核心要素;培养内驱力切实可行的三步大法;“如何巧用外驱力”的3个原则;一个培养内驱力的实操方案;对“延迟满足”的误解及正确使用方法。

作者丨夏唯逸,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博士,荷兰VIPP-SD(提高积极养育和敏感管教的视频反馈干预)认证干预师,运营公众号「丫猫小馆」。策划/编辑丨林乙乙,也是章鱼妈,一个三岁半男孩的妈妈,享受陪伴孩子的时时刻刻。

参考文献丨[1] Gervain, J., Macagno, F., Cogoi, S., Peña, M., & Mehler, J. (2008). The neonate brain detects speech structur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5(37), 14222–14227. https://doi.org/10.1073/pnas.0806530105

[2] Marcus, Gary F., Fernandes, K. J., & Johnson, S. P. (2007). Infant rule learning facilitated by speech: Research report.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5), 387–391. https://doi.org/10.1111/j.1467-9280.2007.01910.x

[3] Marcus, G. F., Vijayan, S., Bandi Rao, S., & Vishton, P. M. (1999). Rule learning by seven-month-old infants. Science, 283(5398), 77–80.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283.5398.77

[4] Saffran, J. R., Pollak, S. D., Seibel, R. L., & Shkolnik, A. (2007). Dog is a dog is a dog: Infant rule learning is not specific to language. Cognition, 105(3), 669–680. https://doi.org/10.1016/j.cognition.2006.11.004

[5] Murphy, R. A., Mondragón, E., & Murphy, V. A. (2008). Rule learning by rats. Science, 319(5871), 1849–1851.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51564

[6] Quadrelli, E., Brenna, V., Monacò, S., Turati, C., & Bulf, H. (2020).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 affect visual rule learning in 7- to 8-month-old infant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61(May), 1–8. https://doi.org/10.1016/j.infbeh.2020.101501

[7] Mammen, M., Köymen, B., & Tomasello, M. (2018). The reasons young children give to peers when explaining their judgments of moral and conventional rul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4(2), 254–262. https://doi.org/10.1037/dev0000424

[8] Schmidt, M. F. H., Butler, L. P., Heinz, J., & Tomasello, M. (2016). Young Children See a Single Action and Infer a Social Norm: Promiscuous Normativity in 3-Year-Old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10), 1360–1370.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6661182

[9] Wang, Z., Williamson, R. A., & Meltzoff, A. N. (2015). Imitation as a mechanism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of 4-year-old children’s rule learn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MAY), 1–8.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5.00562

[10] Bigelow, B. J., Tesson, G., & Lewko, J. H. (1992). The social rules that children use: Close friends, other friends, and" other kids" compared to parents, teachers, and sibli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5(3), 315-335.

[11] Piotrowski, C. (1997). Rules of Everyday Family Lif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ules in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In J. Valsiner (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Series (pp. 1-22). Ablex Publishing.

[12] Gummerum, M., Lemmer, G., & Keller, M. (2010).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moral and conventional judgments: The role of affect.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2), 361-378.

[13] Gummerum, M., Keller, M., & Fischer, K. (2008).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oral-conventional distinc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their own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01(4), 277-293.

UUID: 3f1a0620-7d67-4d75-add5-d993d211187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2/果壳_2022-01-26_“孩子,明明说好的规则,为啥你转头就不认?”.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3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