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字顺序不影响阅读?

作者: Vanilla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22-01-23

本文探讨了汉字顺序不影响阅读的现象,分析了语言学和心理学对此现象的解释,包括动态交互系统阅读和格式塔完型说。文章还讨论了现代汉语短语本位的特点及其对语序理解的影响。

小时候我特别爱读书,尤其爱读《昆虫记》。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分享自己最爱的书,害羞的我鼓起勇气举手发言:“大家好,布尔法的《昆虫记》你们读过吗?”没想到,把法布尔记成布尔法只是我念错中文的开始。

长大后接触的新词儿越来越多,念错的也越来越多:黎巴嫩我一直念成嫩巴黎,纳兰性德念成纳兰德性,陶华碧念成陶碧华,最近又一直把奥密克戎念成奥克米戎……虽然乱念词的毛病至今还是没能改好,但是学习了语言学后我开悟了,原来这一切不是因为我没文化,而是因为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是都乱的)。

我们聪明的读者也曾把虾夷扇贝念成夷虾扇贝而未被发现。为什么会这样?

谁该为我一次又一次念错词的社死惨剧负责?是否能调换顺序,和词本身有关。改变语序不影响理解阅读,一定程度上是有科学依据的。当代语言学学者们发现,一段汉字意思的理解,并不仅仅依赖于单个字的意思,而是由字、词、文本之间互相支撑形成的。如果读者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会从“词”的层面尝试理解;如果不认识“词”,就会从“文本”的层面尝试理解。反之亦然。

天津师范大学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参与者们被要求阅读“文章中描写玫瑰的语句很美”、“文章中描写灯塔的语句很美”、和“文章中描写斜塔的语句很美”三个句子。研究者们在对参与者们眼球监控中发现,人们倾向于把“斜塔”这样的“形容词+名词”当成两个字分开理解,而把“玫瑰”和“灯塔”当成分别完整的词阅读。

也就是说,是否按照语序阅读还和语法构词有很大关系,像“玫瑰”、“灯塔”这样的词,对调语序、出现错别字,对整体意思理解差别可能不大。

语言学中,像整体名词、人名、音译外来词这样无法拆分、本身是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词组的词叫作单纯词。单纯词内部,字的组成对整体意思影响不大。法布尔、黎巴嫩、奥密克戎,都属于这类名词,“单纯”却容易念错。读错了词,是大脑在偷懒。而对于我们这些天生说中文的人而言,阅读中文又多了一层buff,buff的优点是速度快、可以一目十行,副作用就是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忽略细节。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动态交互系统(dynamic-interactive)式阅读的概念,作为这是大脑认知处理的三大系统方式之一(其他两种是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

学者们发现,在动态交互系统下,母语使用者阅读文本的时候,并不总是一个字、一个词地按顺序进行的,而往往是粗略扫描字词,获得初步信息,再经由大脑意识加工,融入先前经验,理解整体意思,从而很容易忽略如语序、拼写等文字细节。

除了动态交互式的阅读习惯,人脑本身的工作方式也会帮我们“脑补”出错误语序下的正确意思。大脑认知是一个完整过程,知觉的最终结果并不总是等于部分之和。这种心理研究叫作“格式塔完型说”(gestalt psychology)。该学说下,哪怕对象部分缺失或位错,大脑仍会加入前经验,将碎破的信息为己所用,最终“脑补”出一个整体形式。

汉字顺序不影响意思?也得看是什么顺序。

中文本身的特点可能也造成了语序不影响理解的错觉。现代汉语是短语本位的。也就是说,一个句子的意思,取决于其核心词语,只要核心词语的意思固定,就能组成(compose)短语意思,从而实现(realize)句子意思。短语与短语之间语序对调,并不一定影响句子的理解。但这种随意对调、不改变句意的情况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首先,如上文所说,核心词语的确定是前提,如果核心词语边界模糊,就有可能造成句意的模棱两可,那么语序自然也不能随意对调了。

UUID: 7efe3a4e-4de0-4eb8-a368-d147959db84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2/果壳_2022-01-23_一直把陶华碧念成陶碧华的不止我一个!.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