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一个周末,一只雏鸟从颐和园的古建上掉了下来。北京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听说鸟还没睁眼,给出了三条指导:1、雨燕很难养,它们不会主动乞食。人很难发现它饿了或渴了,都需要手动填食。2、这只雨燕太小了,昆虫不好逮,可能喂不活。3、建议放在僻静的高处,远离人群,看大燕儿来不来喂它。现在该怎么办?在颐和园工作的杜梨给我们带来了新作,如何拯救一只幼小的北京雨燕?
六月初的一个周日,同事发了一张照片。
一只小黑鸟在他手里,头圆圆的,脑瓜顶头顶盖着雏鸟常见的白毛。我一眼就认出来这是北京雨燕,可能只有十多天大。小雨燕从我们单位一处古建上掉了下来,被游玩的孩子们发现,送了过来。北京雨燕是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儿之一,它们的一生从不落地。起飞时从屋檐下一跃而起,借着风滑翔万里。它们吃饭、喝水、睡觉甚至交配都在天上,只有繁殖时才回巢,被称为没有脚的鸟。
雨燕特殊的趾爪结构让它们的四个脚趾全部朝前,落地后也没法自己起飞,趴着走起来极为好笑。正如此,雨燕只能钻进古建、悬崖壁和墙的缝里住着。所以才被老北京叫做“楼燕儿”,住在楼里的小燕子。
在上个世纪的北京城,雨燕最多时有五万只。近几十年来,由于旧城改造、农药使用等,它们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一度降到两三千只。2021年在北京雨燕繁殖前的数量达到了3700余只。
如今的北京雨燕是北京市一级保护动物,救一只算一只。我顶着酷暑走了半小时,赶到了它的身边。一见面,小雨燕正趴在箱子里,粉嫩的身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黑毛,只有半个手掌那么大,腿只比火柴棍粗半分。它还没睁眼,左腿撇到了身子后面,像是骨折了,细细的小脚趾上沾着干涸的血。它一言不发,偶尔摁着右爪,凭借着微弱的光感,滑行着走向墙边。
1870年,英国博物学家斯温侯首次在北京采集到一只普通雨燕,从此世界上有了以“北京”命名的标志性物种。斯温侯当年抓住那只雨燕时一定又惊又喜,但我第一次摸到北京雨燕时,觉得塞林格说的对,爱是想触碰却又收回手。我们送雨燕回窝,到了游人指认的坠落地点,才发现那座古建高达四五米。我们围着院落走了几圈,没有梯子,而且就算送回窝,它的爸妈也可能拒绝养它。正午的太阳下,我穿着短袖,胳膊像被火烧着。
同事们还穿着深蓝的西服,脸被晒得发红。我们一边巡视地形,一边趴在地上给小雨燕捉蚂蚁,在空中拍蚊子,仿佛回到了童年。
为了防止雨燕脱水,我让它衔点儿矿泉水瓶盖里的水。同事捏来蚂蚁,撑开雨燕的嘴,硬灌下三只。它嘤嘤叫了两声,倒是很诚实地咽了下去。送不回屋檐,我们只能尝试着给它放在树杈上,但即使是身高一米八的男同事伸直了胳膊,也够不到树杈。山上的爬山虎密密麻麻,深不见底,往下看是个接近于60度的陡坡,小雨燕即使趴上去也会掉下去。最后不是被野猫衔走,就是被前来复仇的蚂蚁吃掉。
我赶紧向北京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求救,他们一向以救助和放归雨燕闻名于京,甚至他们的Logo就是一只北京雨燕。然而,那位细心的工作人员一听鸟还没睁眼,给出了三条指导:1. 雨燕很难养,它们不会主动乞食。人很难发现它饿了或渴了,都需要手动填食。2. 这只雨燕太小了,昆虫不好逮,可能喂不活。3. 建议放在僻静的高处,远离人群,看大燕儿来不来喂它。
第三条最难办,别说是脚不沾地的雨燕,就连喜鹊和灰喜鹊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鸦科动物,遇到雏鸟落地,也只敢站在树上哭天喊地,根本不敢下来。
同事说,“算了姐,就这样吧。它就这个命,你别管了。”我说,“咱们再试一次吧,不行我就接走,没事。”正值周末,周围都是聊天的游人,根本无法屏蔽干扰。我们将它放在僻静处,躲了起来。小雨燕微微张开双翅,用爪子撑着地,慢慢地拖着身子走向城墙,在危险的边缘来回试探。等了半个多小时,它的家人在高空转着圈啼叫了两次,再也没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