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昆虫会成为人类的主菜吗?
1. 心脏损伤或可通过免疫疗法治愈
图片来源:pixabayCAR-T是一种细胞免疫疗法,在急性白血病与淋巴瘤等疾病中已取得较好的疗效。CAR-T疗法需要对宿主的免疫T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再将其注入患者体内,使其可以特异性识别并杀死病变细胞。
最近,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公布了一项新的疗法,他们利用脂质纳米颗粒向小鼠体内递送专门针对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的mRNA,使其产生可以治疗心脏纤维化的CAR-T细胞,该成果以封面故事形式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值得一提的是,这些mRNA无法进入细胞核,因此不用担心整合入基因组的问题。除此之外,作者在试验中也没有观测到明显的毒副作用。
作者表示,除了心肌,他们还会进一步研究寻找新的靶点解决血管周围纤维化的问题。
2. 猪心救命?世界首例猪心脏移植给人
图片来源:medschool.umaryland.edu1月7日,美国一例人体移植猪心脏的新闻震惊世界——来自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医生们向一名57岁的晚期心脏病患者,成功移植了转基因猪心脏,三天后患者健康状况良好。
这头被选中心脏的猪大有来头:为了避免被免疫排斥、遗体器官更好地被人体接纳以及防止心脏组织过度生长,需要对供体猪进行10次基因编辑。而接受这头猪的心脏,是这位心脏病患者最后的选择。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该患者的健康状况将被严格监测,以确定该方法是否可以挽救生命。
3. 久坐不动大大增加癌症患者死亡率
图片来源:pixabay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加剧,癌症发病率持续增高。
近日,在《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发表的一篇论文,研究表明癌症患者中久坐和缺乏运动的人群,死亡风险明显增加。此项研究通过对2007-2014年全国代表性癌症患者样本的前瞻性队列进行追踪,其中包括1535名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癌症患者及相关联的死亡数据,并对他们的每天久坐时间和休闲时间的身体活动进行分析。
在长达9年的随访时间里,共有293人死亡,其中114人死于癌症,41人死于心脏病,其余138人死于其他原因。研究发现,久坐时间较长的人全因死亡率、癌症死亡率和非癌症死亡率的风险都会增加。而风险最高的是那些不运动,且每天久坐时长超过8小时的人,他们的全因死亡风险和癌症死亡风险分别增加了438%和371%。与不运动相比,运动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风险和癌症死亡风险。由此也告诫大家尽量多运动,减少久坐时间。
4. 类器官新进展:实现几何形状的精准调控
图片来源:pixabay类器官可作为器官发育、功能和疾病的研究模型,在药物开发和精准医疗方面具有重要应用。然而,类器官的自组织过程具有随机性且难以控制,容易导致类器官生成的重现性变差。近日,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Gjorevski等人利用水凝胶微加工技术实现了结构可控和可复制的肠道类器官。
该研究通过预定义图案化3D水凝胶的局部力学、微观形貌,从外部指导控制肠道干细胞的自组织过程,构建出具有明确形状、大小和细胞分布的类肠器官。此外还确定了肠道形态发生中的对称破坏机制,证实了组织结构可以具体指明细胞的状态和行为。此项研究使以类器官为基础的治疗标准化成为可能,并且促进了类器官研究机制的完善,为未来组织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5. 未来,昆虫会成为人类的主菜吗?
图片来源:pixabay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接近100亿。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耕地的减少,粮食供应将成为关键问题。如今,我们很好地掌握了碳水化合物主食的生产,但在蛋白质的供应方面还很落后。未来,传统的畜牧业受制于土地面积和生产周期,很可能力有不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探索更高效的食用蛋白质生产途径,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向了昆虫。
近期发表在LWT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测定了蟋蟀、蝗虫和蚕蛹等昆虫粉中蛋白质的营养和功能特性,从而为开发高效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奠定了基础。经检测,昆虫粉中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含量超过了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大学对成人的建议(EAA)。科研人员成功用蛋白质分离技术从昆虫粉末中纯化浓缩出肌肉蛋白、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研究人员认为,昆虫源分离蛋白有更高的营养和食用价值。
由于文化差异,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于昆虫食品难以接受。事实上,大多数可食用的陆地昆虫很可能比螃蟹、龙虾和虾要干净,因为它们大都以新鲜植物和木材为食,而非腐肉。昆虫在未来有很大可能成为餐桌上的一道主菜。
6. 狗可以区分不同的语言?
图片来源:pixabay每种语言都具有不同的声学规律,如韵律和语音。
这使得当我们来到异国他乡身处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时,能够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连婴儿也能感知这种语言上的不同。那么,狗狗作为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伴侣动物,一直处于人类语言的环境中,它们能够区分不同的语言吗?为了找出答案,一个研究小组训练了18只不同品种的狗,让它们躺在脑部扫描仪中,给它们读西班牙和匈牙利儿童读物《小王子》的节选。在这之前所有的狗只熟悉其中一种语言。
研究人员发现,在面对两种语言时,用于处理复杂语音的大脑区域被触发了不同的活动模式。这首次表明非人类大脑可以区分语言。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神经影像》(NeuroImage)上。研究人员还发现,狗与人类一起生活的时间越长,它就越能更好地了解主人的语言,所以年长的狗可以更好地区分语言。此外他们还发现,无论狗听到的是哪种语言,它们都能区分无意义的词和功能完整的语言。
虽然尚不清楚这是否是狗狗独具的聆听能力,但这也启发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后续研究——数千年的驯化是否让狗在语音处理方面有了一些“独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