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拿贝壳当钱使,渔民岂不是发了?

作者: 王永生、李小隼

来源: 《博物》杂志

发布日期: 2022-01-14

本文探讨了古代中国使用海贝作为货币的历史,分析了海贝作为货币的优势和局限,以及其如何被金属货币所取代。文章还介绍了海贝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流通情况和购买力,并比较了其他地区使用贝币的情况。

年底了,是时候备点年货带回家了。电子支付方式使我们摸不到钱,买来买去也不觉得花钱多,可再一转眼,哎?余额怎么嗖嗖地往下掉?

在电子支付盛行的今天,许多学者却始终坚持现金的不可替代。货币这种东西将何去何从,我们不妨追本溯源,用“博物”的眼光看看钱的前世今生。要知道,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金属货币、纸币的都是中国人。今天,咱们就来看看中国最早的货币。

在很久很久以前,早在城市、青铜、文字这些文明的曙光出现以前,“交换”就早已诞生了。最开始肯定是以物易物,各取所需。但每个人的需求可能不同:比如有人想用皮毛去换粮食,但有粮食的人需要麻布,而麻布富余的人可能想要吃鱼……这就不好办了。打架不好,特别不好。于是,先民们开始寻找大家都愿意接受的物品作为交换媒介,这就是“一般等价物”。

在中国历史上,曾被当作一般等价物的东西有很多:米粟、禽畜、布帛、皮革、农具、龟壳、蚌珠、动物齿角等等。经过漫长的抉择淘汰,最终脱颖而出的是——海贝!

海贝的个数,成为了衡量几乎所有货物的尺度——在经济学中,这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称作货币。有了货币,交换就正式成为“买卖”。在远古时代,海贝的价值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语。首先它很漂亮,是人人喜爱的装饰品。

对多数先民而言,海贝很可能还附加了魔法属性——因形态契合生殖崇拜而成为丰饶多产、驱凶辟邪的护身符、吉祥物。其次,它们个头不大,轻便易携,且坚固耐用,不易磨损。此外,它们的稀有度正合适:也就是相当珍稀,难以信手拈来;但也不能太少,数量不足就没法流通。

那你可能会问了,海滩上的贝壳不是一大把吗?住在海边的人岂不是发了?那你就错了,大海里的贝壳种类虽然多,但基于上述条件,能选作货币的却相当有限。

据考古发现,先民将眼光主要锁定在腹足纲(单壳,常称为螺)的宝螺科成员,其中以“货贝”最为常见。现代生物分类中,货贝是个属,古遗址出土的贝币,绝大多数都是这个属内的货贝和环纹货贝两个物种。二者都是小型海贝,成体最大不超过2.8厘米,大多数体长1.8~2厘米。它们大小相似,重量均等,方便计数——更拥有当货币的天然优势。

除货贝(黄宝螺)、环纹货贝(金环宝螺)两种主力货贝外,中国古遗址、墓葬中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贝壳:虎斑宝贝(黑星宝螺)、阿文绶贝(阿拉伯宝螺)、黍斑眼球贝(初雪宝螺)、拟枣贝(爱龙宝螺)等,也有可能作为贝币参与流通。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中国最晚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开始,海贝就被当作货币大量使用了。贝币出土的主要区域,东至沿海,西达关中,南抵长江,北至长城,尤以中原一代最为密集且数量巨大。

河南殷墟的商代贵族墓葬,常随葬数十、数百甚至上千枚货贝。著名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货贝更是多达6880余枚。在差不多同时代的四川三星堆,也发现有5000枚海贝埋藏在两个祭祀坑里。要论贝币出土量最大的地方,当属河南殷墟、四川三星堆、云南古滇国三处遗址。其实贝币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曾出土过贝币的地方成百上千,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区:仰韶遗址、姜寨遗址、二里头遗址、马家窑遗址、四坝遗址、苏埠屯遗址……

然而货贝主要生长在热带浅海区域,中原、西蜀的贝币是从哪儿来的呢?有学者推测,其中有我国南海产的,也有些来自孟加拉湾,甚至马尔代夫群岛。它们通过进贡或转手贸易,辗转集中到殷墟等经贸中心,经由工匠加工后,再通过买卖和赏赐等方式流通。商代以来,随着经济繁荣,贝币由一个一个花,逐渐变为成串使用。起初人们只是在货贝上打个孔,方便穿绳。

后期干脆把贝壳的背面削平,令其成为扁平的“硬币”状,无疑更方便大量携带使用。

商周时代,成串贝币的单位是“朋”,一串10枚为一朋。汉字“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本意,就是两串贝币,作为货币单位使用。后因贝币系在一起的状态,才引申出结党、朋友等语义。一朋货贝能买什么呢?不同时代有许多记载。比如殷墟出土的戍嗣子鼎,其铭文上说:商王赏赐下20朋贝,戍嗣子以此为资,制作了这件祭祀父亲的青铜鼎。

鼎的价值不好估算,再看西周年间的卫盉(hé,酒器)上,则记载了两桩土地交易:用价值80朋的“瑾璋”(玉器)换取了10块田地,又用价值20朋的“赤琥”(裘服)换取了另3块田。用古今单位换算,一朋能买良田7.5~9亩。西周青铜酒器“卫盉”《诗经·菁菁者莪》中也曾写道:“既见君子,锡(赐)我百朋。”若在西周,100朋能买七八百亩地,估计只是诗歌夸张,真实文献中极少见到这个量级的赏赐。

天然海贝数量毕竟有限,生产力继续发展下去,货贝越来越不够用。于是,许多仿制贝币的替代品——“仿贝”应运而生: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花样繁多。随着冶金技术发展,铜贝也开始登场。比如上世纪60年代,山西保德发现一处三千年前的商代晚期窖藏,出土青铜仿贝109个——保德铜贝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金属铸币。

铜贝几乎拥有贝币全部的功能,还能自主切割熔铸,明显更好用。春秋时代起,金属货币盛行,逐渐取代了贝币。到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贝币实际已基本退出流通。时至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贝币时代正式宣告终结。不过在我国一些边远地区,海贝仍保持着局部流通。其中云南尤盛,明末清初许多地方还能用货贝当零花钱(当然缴税之类的官方行为,必须用白银铜板)。

图为西汉时期云南滇国的青铜贮贝器。贮贝器是古滇国的特色豪华器皿,专门贮存贝币,也用于祭祀祖先。云南的身毒古道是南亚、东南亚海贝输入中国的重要通路,滇地长期沿用贝币,或许与货贝富集有关。而在交通闭塞的怒江峡谷中,海贝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民间一枚货贝,可以买一碗凉粉或一碗白酒;10枚能换一升粮食;50枚一口猪;80枚一头牛。直到1949年,深山里直接改用人民币,贝币才在全国范围内彻底退场。

除古代中国外,南亚、东南亚、大洋洲和非洲的众多文明(族群)也都曾以海贝作为货币。最后来看看其他地方的贝币到底能买到点啥。贝币的购买力(1850年3月西非达荷美王国的市场物价)

UUID: ba4baa39-f53a-4de5-8c79-41d7b09c5a2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22年/2022-01-14_古代拿贝壳当钱使,渔民岂不是发了?.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