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自伤之痛(上)

作者: 段锦矿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22-01-13

本文探讨了非自杀性自伤(NSSI)在青少年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分析了其定义、形式、全球检出率、与自杀的关系、社会反应、生理因素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文章强调了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性,以帮助青少年应对这一复杂的心理问题。

这段触目惊心的文字来自一位普通的中学生,文中描述的情况可以定义为一种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这不仅是青少年个体心理痛苦的反映,更发展为一种自伤流行倾向。笔者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也经常发现一些来访者存在自伤问题,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带来了严重损害,需要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更多关注。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无意导致死亡的自我伤害,可造成疼痛或浅表损伤。

切割是非自杀性自伤最常见的形式,其他形式包括烧灼、刮擦或划伤皮肤、干扰伤口愈合、击打、咬伤、自我投毒以及有目的性地参与非娱乐性的高危活动等。研究显示,非自杀性自伤已经成为全球青少年中的高发问题,我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2017年一项针对中国大陆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的综合分析显示,非自杀性自伤总检出率为27.4%,国外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低于国内,例如,美国为7.3%,以色列为9.1%,澳大利亚为6.2%。

虽然大部分实施非自杀性自伤的个体并没有寻求死亡的意图,但反复实施非自杀性自伤是日后自杀的高危因素。

在修订《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草案时,“非自杀性自伤”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障碍纳入讨论,最终被列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条目并给出了建议的诊断标准。作为全球医生重要参考资料的《默沙东诊疗手册》则将“非自杀性自伤”列为一种精神障碍类别下的医学主题,更单独列出了“儿童和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可见,非自杀性自伤作为青少年的严重心理问题,得到了世界精神卫生学界的重视。

比起青少年常见的其他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社交困难,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往往被认为是令人震惊、厌恶、困惑和无法解释的。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学生经常激起父母和教师的强烈反应,包括恐惧、困惑和愤怒。例如,关于非自杀性自伤的一个常见的归因是,青少年参与其中主要或完全是为了获得关注或操纵他人,这显然是一种过度概括。

上述动机可能是部分因素,然而非自杀性自伤对于青少年的意义绝非如此简单,同一行为可能有多种动力,而不同青少年个体的情况也千差万别。

总之,非自杀性自伤的复杂性和社会主流人群的不理解往往导致了一种局面:一方面青少年个体强迫性地实施自伤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担心被评判、被指责,他们又极力掩饰并羞于求助,使该类行为往往不易被发现,继而导致更难获得父母、学校的帮助。

研究发现,生理因素对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非自杀性自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密切相关。科学家证实,许多生物学变量可能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关,包括情绪调节、边缘系统功能、血清素水平功能、内源性阿片系统和疼痛易感性等。

例如,有效使用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可以减少某些个体的抑郁和自伤行为,这证明了神经递质的重要作用;内源性阿片系统也可能是关键生理因素,对于自伤行为的维持和重复起到核心作用。许多青少年报告说,他们在自伤时体验到一种释放感,这是因为自伤引发了内啡肽的强力释放。承认生理因素,是消除精神疾病污名化的重要一步,对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也是如此。

UUID: 07a6dd17-d67b-4800-bc0a-df7fe336fd2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22年/2022-01-13_青少年的自伤之痛(上).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5 元